人類大概自從知道以布遮羞以來,就知道洗衣了。但在我國,專業化的洗衣店與洗衣師的出現,卻是近十多年來的事情。
過去,衣服髒了自己洗,家裏請了保姆的由保姆負責。但是,隨著人們生活與工作節奏的加快,許多家務活也納入了社會化服務的範疇,洗衣便是其中之一。另外,隨著服裝麵料日益繁多與加工工藝日趨複雜,許多衣服不能在家中手工洗滌,而需要專業的機械洗滌。由此便誕生了一個新的行業——洗衣。於是,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裏,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了大量的洗衣店。據統計,近十多年來,我國的洗衣店以每年2萬家的速度增長,每年新的洗衣工需求量3萬~4萬人。
也許是因為人們認為洗衣是誰都會幹的事情,結果導致了目前洗衣行業從業人員技能低下,業務不熟,操作不規範,投訴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行業聲譽,成為製約洗衣業發展的瓶頸。
據了解,上海現有洗衣店5000多家,加上各類無執照的小店,總量不少於1萬家。由於入行門檻低,許多不具備職業技能的人員紛紛涉入,造成從業人員素質低下、洗滌技術不過關、服務不規範的現象。濟南上千家幹洗店中,約有60%用的是劣質幹洗設備,能達到環保要求的隻有二三十家,具備消毒條件的,還占不到10%。有的消費者將衣服送到幹洗店後,取時發現竟然褪色、變形,有的衣服被洗花。一些不具備幹洗條件的小幹洗店,竟然憑著一把刷子和一盆清水就開業,收了衣服後實際上是用水洗和化學幹洗,在衣服上的汙漬處塗抹化學藥品進行局部去汙,然後用水稍微漂白衣服。經過這樣處理的衣服,表麵看起來比較幹淨,實際上化學藥品會嚴重損害衣物的植物纖維,大大縮短衣服的使用壽命。
另外,有的幹洗店的洗衣工由於對麵料難以把握便拒絕洗滌,這也阻礙了洗衣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使衣物麵料日新月異,甲殼素纖維、蛋白纖維、天絲等稀奇古怪的東西被人們陸續穿上身。好的服裝當然需要好的洗滌與保養,但現在大多數洗衣工並不熟悉新型麵料或者特殊麵料的性能,要麼是拒絕洗,要麼是勉強洗,由此造成許多的糾紛和投訴。
在大部分洗衣店裏,盛行的都是師傅傳徒弟的學習方法,對新員工的培訓也隻是讓他們熟悉操作流程。有的洗衣店在服裝洗染時,往往隻給洗染工洗滌方案,關鍵性技術卻是保密的,所以員工根本不知道洗滌原理。這樣的內部培訓使洗衣工隻能解決一些普遍性的問題,而碰上汙漬特殊處理等個性問題就束手無策,隻能交給老師傅。有的員工根本不知道真絲是不能用堿性洗滌劑洗的,而羊毛用酸性洗滌劑加柔軟劑才能起到更好的保養作用,要不要加蛋白酶、漂白劑等助劑更是難以判斷。業內人士說,洗衣工隻是依樣畫葫蘆地操作,而不懂原因,就不知道變通,所以會造成洗好後,服裝表麵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會影響服裝的使用壽命。
幹洗行業的混亂狀況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2002年6月,中國商業聯合會召集有關專家,在上海召開會議,就編寫洗衣師國家職業標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同年,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正式製定了洗衣師國家職業標準。於是,一個新型的職業——洗衣師,便在行業的規範中正式誕生。
洗衣師國家職業標準對洗衣師這一新職業的定義是:使用洗滌機具、熨燙工具和設備、洗滌劑(粉)或各種溶劑對織物和皮革製品等進行水洗、幹洗、去漬、保養、熨燙等工作的人員。其基本文化程度要求是初中畢業。工作內容是對衣物進行洗前檢查和分類,洗衣服,整理洗幹淨的衣物。技能要求則包括:能用感官鑒別、燃燒鑒別等方法識別棉、毛、絲、麻織物的種類。能按織物和皮革製品洗滌標識進行分類,能按要求填寫(手寫或計算機打印)洗衣憑證。能對不可洗滌的紐扣、飾物進行識別、拆除、登記。能分辨汙漬的種類,並對織物和皮革製品的一般汙漬進行洗前預處理。能根據織物和皮革製品的種類確定洗滌方法,能根據織物特性合理選擇洗滌劑。能操作水洗機洗滌普通織物;能操作各種烘幹機對織物進行烘幹,能對水洗設備進行日常維護。能正確選擇常用幹洗劑及幹洗助劑,能操作幹洗機洗滌普通織物。能使用熨燙設備對西服套裝、休閑裝、工作服等常見服裝進行整型熨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