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咖啡、可可並稱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飲茶習俗遍及世界各地。“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說明“茶”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客來敬茶”早已成為我國的傳統禮儀。作為茶的故鄉的中國,茶館是一個老行當,但“茶藝師”卻是個新職業。
據上海市茶葉學會的調查,上海現有各種銷售茶葉的專業店、櫃6000餘家,各類茶藝館、茶樓、茶坊等公共飲茶場所5000餘家,還有許多與茶藝表演及茶文化相關的專業店家。但在上海市,自1999年茶藝師列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以來,隻有138人獲得了初級、中級茶藝師資格,還沒有一名經過職業資格認定的“高級茶藝師”,也沒有與國際接軌的統一檢測標準和鑒定人員。海口市有近300家茶藝館,從業人員1萬餘人,其素質也是參差不齊,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其中小學至初中學曆的占總數的70%,高中學曆的占20%,大專以上學曆的占10%,絕大部分從業人員缺乏茶文化知識,對茶藝知識也知之甚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的茶藝館為了招攬顧客,允許客人在茶藝館內打牌、打麻將甚至賭博等,把茶藝館原本的意蘊給抹煞了。更有甚者,有些茶藝小姐濃妝豔抹、穿緊身衣和超短裙招待客人,真正是扭曲了茶文化的意義。迄今為止,海南所有茶藝館還沒有一個持國家資格證書的初級茶藝師,當然也就沒有更高級別的茶藝人才。由於絕大多數從業人員不專業,缺乏相應的文化知識,不會鑒別茶葉優劣,不懂茶藝技巧,高級茶藝人才的缺失日益成為製約茶產業發展壯大的“瓶頸”。
提起茶藝師,人們的腦海或許會浮現這樣的畫麵:古色古香的茶館內,身著旗袍嫻靜秀美的姑娘優雅地表演一整套茶道禮儀,動作輕盈順暢,微笑伴著濃鬱的茶香讓觀賞的人們心情愉悅。
人們對茶藝師的認識,往往停留在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茶藝人員身上。然而,這種熟練掌握泡茶方法和諳知品茶門道的人,並非是真正的茶藝師。茶藝師所具備的個人素質遠遠不止這些實務方麵的技能,而更多的在於對茶葉知識的熟知、茶文化的了解以及對茶葉市場的運作能力。
為了弘揚中國茶文化,倡導科學飲茶,進一步發掘茶的社會文明功能,以順應茶業的時代發展與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1999年5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把茶藝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01年3月相繼推出了《茶藝師國家標準》和《茶藝師教程》。6月18日,來自江西、浙江、天津等地的茶藝人員參加了在江西舉行的首次茶藝師職業技能考試。2002年11月8日,《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正式頒布,這標明茶藝的行業地位在我國正式確立,“茶藝師”作為一項新興職業,從此有了國家正式的職稱評定標準。這也標誌著中國茶文化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根據《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所謂茶藝師是指在茶藝館、茶室、賓館等場所專職從事茶飲藝術服務的人員。設五個職業等級,分別為: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其基本的職業能力要求是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形體知覺能力,有較敏銳的嗅覺、色覺和味覺,有一定的美學鑒賞能力。該職業標準對茶藝師的活動範圍、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和知識水平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茶藝師無論是在文化素質還是氣質要求上,都較其他行業更高一些,不能等同於其他飲食行業的服務人員。除了服務顧客,他們還肩負著普及茶藝知識、推廣茶文化的任務。總的來說,他們既要具備實務上的技能,也要有理論上的知識。首先要對茶葉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中國的茶史、茶文化、茶葉的概況以及茶葉的製造工藝和茶葉評審等。再者是茶藝,也就是泡茶的實際操作。茶藝師通過規範的操作方法,能夠把每一泡茶葉的香氣和韻味充分展現出來。最重要的是,茶藝師還要具備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茶葉銷售能力,懂得茶葉企業的項目策劃可行性研究和具備宏觀上的分析能力,同時還要熟悉各種禮儀規範,了解掛畫、插花、焚香等與茶藝相關聯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