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哲學的傳統與創新叢書》是由中山大學實踐哲學研究中心和重慶出版集團重點圖書編輯室聯合策劃的。作為本叢書的學術主持人,我謹代表策劃機構向讀者簡要說明一下本叢書的創意。
在漢語學界,有很多家族相似的實踐哲學出版物。經過對近30年約170種以實踐哲學為主題的漢語著作的歸納分析,我發現,這些出版物按照目前的學科體係來分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屬於廣義馬克思主義學科,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美學和倫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一類是屬於西方哲學學科,包括西方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等學科的翻譯作品和研究成果。在餘下部分,一些是屬於中國哲學和科技哲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一些是屬於跨學科或自創新說的研究成果。不用說,這些出版物自有其價值和特色,不過,其局限也毋庸諱言。
第一類出版物比較貼近現實,麵向實踐本身,關乎我們自身實踐中的痛癢,但其理論觀點的條條框框太多,非學術的先入之見太強,結論都統一落腳到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上,意識形態價值明顯大於學術價值。這種實踐哲學旨在以一種話語力量加入當下的實踐,特別是政治實踐,因此主要是一種直接作為實踐的哲學。第二類出版物中的翻譯作品大多因取材較好而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研究性成果的學術價值雖等而次之,但也不會差得很遠。不過,前者的關切是原作者本人的曆史時空中的實踐,跟當下中國讀者的實踐客觀上存在距離;後者則是對這種關切的講述,雖然有助於讀者理解那些原著及其相關學術傳統,特別是有助於專業教育,但其主題和內容卻無關讀者當下實踐的痛癢,並且普遍缺乏獨立於所講述對象的理論觀點。顯然,這種實踐哲學是一種單純的關於實踐的哲學。此外,在屬於中國哲學和科技哲學等學科的相關成果中,側重現實的成果有類似馬克思主義學科的那些優長與不足,盡管它們的理論落腳點可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而側重文本的成果則有類似西方哲學的那些優長與不足,盡管它們跟讀者的距離可能主要不在空間上。至於少量跨學科或自創新說的成果,盡管也開顯了某些有新意的視野,或提出了一些有啟發性的見解,但在學術積累和學理發掘上還遠未做到讓讀者像對那些名著那樣心悅誠服的程度。
基於上述估量,本叢書旨在推出一些在吸納既往成果的優點的基礎上對其局限多少有所突破的研究成果。按照我們的期望,這些成果應具有這樣一個共同特征:至少要在實踐哲學的傳統與創新的張力中運思。一方麵,不管是研究現實問題的作品,還是探索新穎學理的作品,都不搞憑空而論,而是以消化吸收傳統學術資源為立論的前提,做到先充分說明先前同類成果的得失,再提出自己的新見解。另一方麵,側重研究傳統的作品,也不畫地為牢,不自限於現行學科畛域,不停留於一般性評介,而是以問題為中心,以揭示傳統中特定學理的因革損益關係為目的,從而有補於本領域的創新事業,並為中國當下實踐問題的解決提供學理鑒照。
不僅如此,我們推出這套叢書,還有更進一步的目的,即通過一個較長時段的持續不斷的努力,團結越來越多的同仁,共同推動實踐哲學在整體上逐步複歸其本性——做到既是關於實踐的哲學,也是作為實踐的哲學。關於實踐的哲學,意味著弄清實踐所包含的複雜學理。其中,許多學理都已被中外前人揭示出來了,或者正在被學術發達國家的同行們發掘著;對前者我們要認真學習,對後者我們要密切關注。與此同時,有待探究的學理一定更多,因此需要我們把眼光除了投向他人文本外,還要投向實際的問題及其所蘊涵的未知學理。作為實踐的哲學,意味著要為同時代的實踐課題承擔理論責任。實踐哲學如果總是脫離當下現實的實踐課題,那就不能算真正的實踐哲學;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扮演回避問題、甚至掩蓋真相的角色,那就走到了哲學本身的反麵。任何真正的實踐哲學都是自己時代實踐問題的揭露者、實踐課題的創議者、實踐思路的探索者和實踐過程的參與者。實踐哲學在關於實踐的哲學方麵的所有積累和成就都是為了更好地成為作為實踐的哲學。或者說,實踐哲學盡管有多樣化的內部分工,但合在一起應當既是哲學,又是實踐,是實踐和哲學的統一。
正如近來人們普遍感受到的那樣,中國的改革開放又到了一個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中國在全球化格局中也正在急切地重新定位自己,與此同時,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人類共同體更是麵臨重重危機,亟須尋求化解之道。所有這些都是事關重大的實踐課題,它們呼喚著實踐哲學的突破,尤其是中國人在實踐哲學上的突破。
當然,回到操作層麵上講,本叢書的每一部作品畢竟都是一個有限的成果,不可能完全超越其處境,因而各自隻能在特定的方麵和程度上去體現上述意圖。我們惟願跟作者們同心協力,使這些良好意圖能夠通過一部部紮紮實實的作品而得到漸趨全麵的體現,並由衷歡迎學界同行和廣大讀者隨時不吝賜教。
2012年3月7—10日
寫於廣州祈樂苑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