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考文獻(3 / 3)

陳學明、孫雲龍:《渴望總體》,載《哲學研究》,2005年第10期。

陳永國:《總體性與物化:詹姆遜批評理論中的兩個重要概念》,載《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創刊號(總第1期)。

E.萊維納斯:《總體與無限》前言,朱剛譯,載《世界哲學》,2008 年第1期。

範曉麗:《曆史維度:馬爾庫塞對馬克思辯證法的理解》,載《齊魯學刊》,2005年第5期。

傅永軍:《理性缺位的總體性批判》,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傅永軍:《論馬爾庫塞的理性觀》,載《齊魯學刊》,2005年第5期。

何中華:《如何看待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別》,載《現代哲學》,2007年第3期。

胡蕊:《“總體的人”: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的發展的訴求》,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黃文前:《現代視域中的實踐概念》,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年第5期。

江德興、張國順:《實踐範疇與馬克思主義的總體邏輯》,《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年第2期。

蔻鴻順:《論盧卡奇對馬克思總體性思想的反思與建構》,載《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李劍鳳:《馬爾庫塞的藝術新感性思想研究》,載《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李建群、楊曉英:《總體性方法與現代社會發展觀》,載《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李金輝:《西方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困境反思——“總體性”概念的曆史考辯》,載《學術交流》,2005年第2期。

李弢:《非總體的星叢——批判理論的阿多諾維度》,載《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李曉林:《論馬爾庫塞的審美功能觀》,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李曉晴:《馬爾庫塞文化批判理論的思想淵源》,載《理論探討》,2002年第1期。

李震:《多瑪斯哲學中“存在”的意義和重要性》,載《哲學與文化月刊》,2004年3月第358期。

梁樹發:《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與馬克思主義定義問題》,載《黨政幹部學刊》,2005年第3期。

劉洪生:《馬克思主義總體觀及其理論意義》,載《哲學動態》,2006年第6期。

劉均:《“曆史的總體”和“個體的總體”》, 載《廣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劉森林:《恩格斯與辯證法:誤解與澄清》,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劉森林:《外推背景下的總體性:對總體性的一種辯護》,載《學習與探索》,2003年第1期。

劉忠世:《結構與過程:馬克思曆史理論的總體構成》,載《現代哲學》,2001年第4期。

劉習根:《盧卡奇的曆史總體解析》,載《前沿》,2009年第3期。

劉習根:《文化的總體性》,載《北方論叢》,2009年第2期。

劉習根:《形而上學形式的辯證法》,載《內蒙古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劉習根:《總體性與和諧社會》,載《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陸劍傑:《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範疇的總體性》,載《黨政幹部學刊》,2006年第8期。

馬俊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精神與研究範式》,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馬騰:《哲學思維方式總體演變初析》,載《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莫偉民:《論福柯非曆史主義的曆史觀》,載《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歐陽康:《實踐哲學的反思與建構》,載《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盛衛國:《異化緣起的實踐總體性解》,載《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年第5期。

王東:《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之道》,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年第3期。

王福生:《現代性批判與總體性辯證法》,載《嶺南學刊》,2008年第1期。

王公曉:《辯證思維的支柱——盧卡奇的總體性思想》,載《岱宗學刊》,2007年第2期。

王會平:《論哲學“終極關懷”》, 載《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3期。

王金林:《“一個包裹三封信”》, 載《世界哲學》,2007年第2期。

王慶豐:《辯證法與反形而上學》,載《長白學刊》,2007年第6期。

王永戰:《從盧卡奇的總體性思想看資本主義物化的消除》,載《理論界》,2007年第9期。

王雨辰:《論馬爾庫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載《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吳靜:《〈辯證理性批判〉中的“總體性”與“總體化”辨析》,載《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吳友軍:《論盧卡奇社會曆史辯證法的總體性理論之困境》,載《哲學動態》,2006年第6期。

吳玉敏:《總體性、實踐性、曆史性》,載《求實》,2005年第7期。

謝永康:《反體係還是有限體係性》,載《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謝永康:《走向實踐哲學之路》,載《學術月刊》,2006年第5期。

邢立軍:《阿多諾與總體性的真實關係》,載《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邢立軍:《差異時代的總體性:詹姆遜的總體性思想評析》,載《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10期。

邢立軍:《物化幻影背後的抵抗》,載《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熊明:《哲學的邏輯起點》,載《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第9期。

荀明俐、鄭克嶺:《馬爾庫塞技術理性批判的前提批判》,載《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仰海峰:《後現代語境與馬克思哲學總體性概念的再思考》,載《現代哲學》,2004年第4期。

楊海征:《現代性視域中的總體性概念與人類解放》,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年第5期。

楊伍栓:《對盧卡奇總體性理論的再認識》,載《高校理論戰線》,2003年第9期。

楊秀芝:《德裏達解構主義理論解讀》,載《理論月刊》,2005年第4期。

楊亞玲:《詹姆遜對馬克思主義總體性的繼承、捍衛和闡發》,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於永梅、劉強、杜向民:《論科爾施的總體性理論及其現實意義》,載《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張盾:《問題意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創新路徑》,載《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張桂枝:《從總體性到總體化》,載《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張嘉濱:《論馬克思哲學的形上意蘊》,載《學術交流》,2003年第7期。

張金鵬:《具體總體:世界的本真之維》,載《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張彭鬆:《“永不在場”的烏托邦》,載《北方論叢》,2004年第6期。

張曙光:《社會的總體性和人的主體性》,載《中州學刊》,1993年第5期。

張爽:《總體性:和諧社會的價值向度》,載《江淮論壇》,2008年第2期。

張一兵:《科西克的具體總體觀探析》,載《唯實》,2000年第7期。

張一兵:《世界曆史與自然曆史》,載《理論探討》,2001年第3期。

張一兵:《哲學本體論視域中的具體性規定》,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

張翼星、楊生平:《試論盧卡奇的總體性思想》,載《江淮論壇》,1991年第2期。

趙司空:《論盧卡奇的總體性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載《江淮論壇》,2008年第3期。

趙文:《馬克思“總體性”的三重維度》,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鄭祥福:《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及其當代意義》,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鍾麗茜:《調和還是屈從:論審美回憶的整合作用》,載《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周建漳:《目的論視角與曆史意義問題》,載《哲學研究》,2008年第2期。

鄒廣文:《關注整體性:文化哲學的重要問題》,載《河北學刊》,2007年第2期。

鄒詩鵬:《“西馬”當代資本主義研究的文化及曆史檢視》,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鄒詩鵬:《新時代的曆史哲學何為?》,載《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鄒詩鵬:《哲學究竟是什麼學科》,載《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4期。

鄒之坤、卓越:《盧卡奇的“總體性”對科學思維的反駁》,載《國外理論動態》,2008年第10期。

五、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

高廣旭:《曆史辯證法的邏輯支點》,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梅智超:《對實踐活動的總體性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1995年。

王秀芬:《哲學的總體性關懷》,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