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戰武器一般是指在陸地作戰時使用的武器,主要裝備武器有步兵武器、坦克、裝甲車、火炮和導彈等。現代化陸軍合成程度較高,具有強大的火力、快速的突擊力和高度的機動力。既能獨立作戰,又能與海軍、空軍合同作戰。主要擔負在陸地上殲滅敵人的任務。
發展到如今的現代化武器,其實是起源於古代的刀槍劍戟。從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在戰戰中就開始以石頭為材料,製作了形形色色的攻擊和自衛武器,如人們耳熟能詳的矛、劍、弓等等,都是人們在陸戰中的必備武器。
矛的由來
矛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直刺和紮挑的長柄格鬥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
矛的曆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後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製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強殺傷效能。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製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鬥兵器。到漢代,鋼鐵製造的矛頭逐漸取代了青銅矛頭。隨著鋼鐵冶鍛技術的提高,矛頭的形體加大並更加銳利。西漢時騎兵逐漸成為軍隊的主力兵種,出現了專供騎兵使用的長矛。
唐代以後,矛頭的尺寸減小,更輕便合用。根據不同的戰術用途,矛的種類也增多了。火兵器出現以後,矛仍是軍中必備的冷兵器,一直與火兵器並用到清朝後期。
古非洲人拋射兵器長矛砍殺野牛等動物。
劍的由來
迄今發現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在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墓中,都曾出土有柳葉形青銅短劍。
春秋時期的吳、越等國,劍成為步兵手中的利器,劍身加長。如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長度都在50厘米以上。戰國時期,劍身繼續加長,並已鑄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銅錫配比的青銅劍,其脊部柔韌,而鋒刃堅利,提高了殺傷效能。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長94厘米,劍身窄而薄,刀部鋒利,表麵還進行了防鏽處理,代表了青銅劍製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春秋戰國之際,已開始出現鋼鐵劍。湖南省長沙市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鋼劍,經化驗證明,是用含碳量為0.5%左右的中碳鋼鍛打而成的。
西漢初年,鋼鐵劍盛行,其實戰效能日益提高。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銅劍,內部是低碳鋼,表麵係高碳層,刀部經淬火處理,鋒利堅韌。由於漢朝時騎兵已成為主要兵種,供騎兵使用的具有揮砍殺傷效能的單刃厚背環首刀應運而生。在東漢以後較長時期中,環首刀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劍的實戰作用逐漸降低,遂轉而發展帶有各種裝飾的佩劍。
中國少數民族曾在曆史上創製過具有民族風格的多種劍,如商周時期北方流行的曲柄銅劍、曲刃銅劍;戰國到秦漢時期,西南少數民族也創造了帶有不同民族風格的銅劍和銅柄鐵劍等。到了現代,劍不再作為兵器,隻作為鍛煉的體育器具,或用於藝術表演。
弓箭的由來
據考古資料證明,我國在遠古時期就有了弓箭,距今已有2萬餘年。在當時用作狩獵動物,後來則轉換成主要的作戰器具。
原始弓箭製作簡單粗糙,發展到周代,製作技術逐步提高,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了一係列較完整技術水平較高的製作工藝。關於選材、配料、製作程序以及規格等,都有了嚴格的規定。到漢代,製作精美、大都鑲有銅飾和玉飾,並製作出毒箭,即將毒藥敷於箭鏃之上,以增加其殺傷力。
弓箭在古代是一種遠程作戰的極具殺傷力的武器,在古代戰爭中起到甚為重要的作用。在三國時期就有了諸葛亮草船借箭,以補充軍火之不足的故事。到了清代,弓箭形製複雜,種類繁多。一般弓按官階品秩的不同而定其尺度紋飾,箭依戰鬥、田獵、校閱、信號等不同用途而定其形式。弓有兩種:習射所用,以榆木為杆,絲為弦;戰鬥所用則以鹿皮為弦。箭也分為尖形和棱形兩種,尖形的稱“梅鉞箭”,棱型的稱“鈚箭”,以樺木或柳木為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外已製造出洋槍洋炮,其威懾力遠在弓箭之上,特別是洋人用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之後軍中不再使用弓箭,並為鳥槍所代替。
歐洲的馬刀和阿拉伯彎刀
公元7~8世紀,馬刀盛行於東歐和中亞遊牧民族,用作劈刺武器。14世紀,馬刀上有了寬脊,用於增加刀身的重量和增大撞擊力。馬刀從此主要用於劈殺。這一類馬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耳其馬刀和波斯馬刀。兩種馬刀均為直把,刀柄帶有十字橫檔,重量小,刀身彎度大,刀身長近1米。在15~16世紀的歐洲軍隊中,馬刀刀柄帶有笨重的弧形護手,馬刀全長達1.1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