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馬刀大量裝備俄國騎兵部隊,使這種機動性很強的軍隊具有了輕便的近戰速決武器,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隨後,馬刀在各國普遍裝備騎兵,一些國家也用於裝備禁衛軍。
現代一些國家仍裝備有馬刀,但大部分作為儀仗武器。
最有特色的是阿拉伯彎刀。這是一種曲線形的刀,刀身狹窄,彎度較大,長1米至1.2米,刀身上有一道較深的凹痕。其特點是韌性和硬度好,刀刃極為鋒利。古代大馬士革和托萊多的軍械工匠因製作優質的阿拉伯彎刀而聞名於世。
古代的馬拉戰車
坐在或站在馬拉的車上衝入敵陣作戰,是古代英雄們充分顯示其體魄和力量的事件。冷兵器時代的戰車是指以人力、畜力推挽,直接用於作戰的各種車輛。約在公元前26世紀,古代兩河流城蘇美爾人使用的戰車是世界上最早的戰車。蘇美爾人的戰車為木質,四輪,輪外緣寬、內緣窄,直接同車軸連結,無輪輻。車廂略呈長方形,車廂前部隆起,有作掩護用的小盾和外掛著的標槍價。戰車駕4頭毛驢,車上配有馭者和佩帶斧子的戰土。隻有在輕便靈活、有輪輻和用一兩匹馬來駕轅的雙輪戰車出現後,戰車在中東戰爭中才開始發揮重大作用。這種戰車是在約公元前1800年出現的。最先造這種戰車的是赫梯人。我們可以在許多古代的浮雕上看見赫梯人駕著數千輛戰車跟埃及人打仗。此外,亞述人、印度人和中國人都曾有過大規模戰車作戰的輝煌曆史。
攻城用的拋石機和石弩
公元前500多年,人類就開始研製和使用遠射的重兵器。最早的重武器是拋石機和石弩。拋石機利用杠杆原理,靠人力把約10千克重的石頭拋出300步遠,用於攻城或對付集團目標。石弩則是用蓄能武器弩來發射巨大的石塊,形式和現代大炮非常相近。亞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2年圍攻蒂雷城時一連攻了7個月,他最後的勝利,是因為使用了石弩。據說,石弩是公元的3世紀初期的一個叫迪奧尼修斯的西西裏將軍發明的。
羅馬人權擅長使用拋石機和石弩。他們的拋石機能把重100千克的標槍發射約460米遠,石弩能把重230千克的圓石拋得更遠。羅馬人在公元68年的對猶太人戰爭中圍攻約塔帕塔城,此城三麵是懸崖峭壁,羅馬人戰鬥了5天之後才進逼城下。羅馬人建造起掩體,叫兵士們用160台拋射機向城上發射石頭、箭和燃燒物以進行掩護,使用雲梯攻城。猶太人用滾油和滾瀝青向下潑。雖然燙死燙傷的不計其數,但是羅馬人還是在拋石機的掩護下爬雲梯衝上去了。
手槍的由來
我國元明時期(13~17世紀)的軍隊,已有裝備手持火銃的記載。歐洲最初的手槍出現於14世紀,當時是一種單手發射的手持火門槍,15世紀發展為火繩手槍,隨後被燧石手槍所取代。19世紀出現擊發手槍後,1835年美國人S·科爾特改進轉輪手槍,取得了英國專利,這支槍被認為是第一支真正成功並得到廣泛應用的轉輪手槍。
1855年後,轉輪手槍采用了雙動擊發發射機構,並逐漸改用定裝式槍彈。自動手槍出現於19世紀末期,1892年奧地利首先研製出8毫米舍恩伯手槍,1892年德國製造出7.65毫米的博查特手槍,1896年又在德國開始製造出7.63毫米的毛瑟手槍。此後手槍的研製異常迅速,出現了許多型號。由於自動手槍比轉輪手槍初速大、裝彈快、容彈量多、射速高,因而自20世紀初以來,各國大多采用自動手槍。但轉輪手槍對瞎火子彈的處理十分簡便,故在一些國家仍有使用。
一般的轉輪手槍和自動手槍主要用於自衛,稱為自衛手槍;少數大威力手槍和衝鋒手槍,火力較強,有效射程較遠,稱為戰鬥手槍。另外還有特種手槍包括微聲手槍和各種隱形手槍等,用於執行特殊任務。
步槍的由來
步槍是由產生於13世紀出現的射擊火器後,經過600多年的演變而成的,最初的步槍是非自動的。1908年墨西哥的蒙德拉貢設計出第一隻半自動步槍。自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步槍在戰爭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步槍的研製也非常迅速。戰後,為了統一彈藥,簡化彈種和槍種,有些國家以步槍為基礎,發展了基本結構相同,多數零部件可以互換,使用同種槍彈的通用槍族。
1958年美國開始試驗5.56毫米自動步槍,開創了步槍小口徑化的進程。該槍1963年定名為M16自動步槍,口徑小,初速高,殺傷威力強並且精度高,重量輕,提高了士兵的連續作戰能力。自後許多國家也競相開始研製小口徑步槍。
機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