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槍械的發射速度,19世紀80年代前,許多國家都研製過連發槍械,英國人J·帕克爾發明的單管手搖機槍,1718年在英國取得專利,由於槍身太重,裝彈困難,未引起普遍重視。美國人加特林發明的手搖機槍,於1862年取得專利,首次使用於1861~1865年美國內戰。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機槍,是英籍美國人馬克沁發明的,1883年他試驗成功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1884年應用這種原理的機槍取得了專利。這是槍械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為600發/分,槍身重量達27.2千克。後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它在英國對南非的殖民戰爭中被首次使用。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研製成了各種重機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年7月1日英軍向德軍發起進攻,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等武器,向密集隊形的英軍進行了猛烈持續的射擊,使英軍一天之中傷亡近6萬人。這個戰例足以說明重機槍的密集火力對集團有生目標的殺傷作用。
為了使機槍能緊密伴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麥德森設計了一種有兩腳架帶槍托可抵肩發射的機槍,全槍重量9.98千克,稱為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和坦克的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反裝甲的能力,為了提高機槍威力,出現了大口徑機槍。1918年德軍首先裝備了這種機槍。軍用飛機和坦克也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軍艦則在機槍剛出現時就裝備了艦用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設計了MG34通用機槍,1934年裝備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現,如美國的M60機槍,中國的67-2式機槍等。
衝鋒槍的由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適應陣地爭奪戰的需要,1915年意大利人列維裏設計了發射9毫米手槍彈的維拉·派洛沙雙管自動槍。這種槍射速太高,精度很差,比較笨重,不適於單兵使用。
1918年德國人施邁塞爾設計出9毫米MP18衝鋒槍,雖然射程近,精度不同,但較適合單兵使用,且具有猛烈的火力。其改進型MP18I式當年便裝備了德國陸軍。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期間,交戰雙方曾大量使用衝鋒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同型號的衝鋒槍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大量使用。大戰後期,出現了發射中間型槍彈的自動槍械,它具有衝鋒槍的密集火力和近於步槍的殺傷威力。這種槍在中國曾稱為衝鋒槍,有些國家則稱為突擊步槍或自動槍。如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蘇聯的AK47自動槍,中國的56式衝鋒槍等。
20世紀60年代以後,有些國家研製了微型衝鋒槍,例如美國的英格拉姆M10衝鋒槍,中國的79式7.62毫米衝鋒槍等。由於它更加短小輕便,使用靈活,必要時還可單手發射,適於特種部隊裝備使用。
榴彈的由來
“榴彈”是“殺傷爆破榴彈”的簡稱。
最初的火炮,發射的炮彈是球形的石彈或不爆炸的生鐵實心彈,因炮彈落地後不爆炸,所以殺傷力很小。大約在1600年,法國發明了霰彈,隨後英國人又發明了一種裝有許多金屬彈子的炮彈。它在爆炸時,就有很多的彈子向四方飛散,增大了殺傷範圍和殺傷威力。由於這種炮彈象石榴一樣多籽,所以人們就給它起名叫“榴霰彈”。這就是“榴彈”一名的來源。發射這種彈的炮也就叫做榴彈炮。
現代的榴彈,內裝烈性炸藥,炸藥爆炸後,把金屬彈殼炸成數量很多的碎片,以此來殺傷和破壞目標。反過來,凡是靠炸藥爆破和彈殼破片起殺傷作用的彈,就都叫榴彈。
火箭筒的由來
火箭筒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兩種類型:一種是1942年美國裝備的60毫米MI式火箭型火箭筒,美軍士兵因其很像一種叫“巴祖卡”的喇叭狀樂器,即稱它為“巴祖卡”。這個俗稱後來在美歐便成了對火箭筒的習慣稱呼。另一種是1943年德國裝備的“鐵拳”無坐力炮型火箭筒。
火箭筒主要用於攻擊坦克,是反坦克武器的主要種類。主要發射火箭破甲彈,也可發射火箭榴彈或其他火箭彈,除用於在近距離上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外,還用於摧毀工事及殺傷有生目標。
由於火箭筒重量輕、造價低,使用方便,易於大量生產和裝備,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得到了廣泛使用。為了進一步提高破甲威力,火箭筒的口徑逐漸加大。同時為了提高命中率,出現了測距、瞄準、計算提前量三合一的瞄準具。
生物武器的由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先研製成功並使用了當時稱為細菌武器的生物武器。由此揭開了競相研製和使用該種武器的序幕。日軍在侵華戰爭中,美軍在朝鮮戰爭中,都曾使用了生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