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陸戰武器溯源(2)(2 /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違反國際公約,漠視輿論譴責,仍繼續研究和生產新的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所形成的生物戰劑有極強的致病性和傳染性。能造成大批人畜受染發病,並且多數可以相互傳染。受染麵積大,有的竟可達幾百或幾千平方公裏;危害作用持久,有的病菌在適應的條件下可存活數十年之久。

正是由於該種武器具有極其殘絕人類的作用,聯合國於1972年12月通過了《禁止細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貯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並於1972年在蘇、美、英3國首都開放簽署。但一些國家違犯公約原則,仍在繼續研製生物武器,並裝備部隊。因此許多國家軍隊都重視反生物戰的訓練,強調在平時做好反生物戰的準備。

原子彈的由來

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這就是原子彈。

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的例子。從1939年發現核裂變現象到1945年美國製成原子彈,隻花了6年時間。

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1945年8月6日投到廣島的原子彈,代號為“小男孩”,重約4.1噸,威力不到2萬噸。同年8月9日投到長崎的原子彈,代號為“胖子”,重達4.5噸,威力約2萬噸。

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原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

自1945年以來,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此外,提高原子彈的實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視。

火箭的由來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重大發明之一。古代中國火藥的發明與使用,給火箭的問世創造了條件。北宋後期,中國就發明了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出現了軍用火箭。到明朝初年,軍用火箭已相當完善並廣泛用於戰場,被稱為“軍中利器”。

早期的火簡射程近,射擊散布太大,被後來興起的火炮所取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技術的進步,各種火箭武器又迅速發展起來,並在二次大戰中顯示了威力。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彈道式液體火箭用於戰爭。第二世界大戰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和運載火箭。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麵,德國工程師布勞恩,原蘇聯科學家科羅廖夫和中國科學家錢學森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我國在1970年用“長征”1號三級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86年我國用“長征”3號火箭,先後發射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的成功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方麵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軍用雷達的由來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許多國家開展了對雷達的研究。1936年。英國人沃森·瓦特設計的“本土鏈”對空警戒雷達,部署在英國泰晤士河口附近並投入使用。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對防止德軍的空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英國又研製出世界上最早的機載對海搜索雷達。同年,美國又研製出艦載警戒雷達,安裝在“紐約”號戰列艦上。

50~60年代,航空和空間技術迅速發展,超音速飛機、導彈、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都以雷達作為探測和控製的重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來,各國所研製的反洲際彈道導彈係統,使雷達在探測距離、跟蹤精度、分辨能力和目標容量等方麵獲得了進一步提高。

在1991年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占據了空中的絕對優勢,其中很大程度上,由於美軍采用了先進的雷達探測係統,截擊了伊軍所發射的大量的“飛毛腿”導彈,從而在對伊拉克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坦克的由來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出自於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一個名叫斯文頓的英國隨軍記者,在前線采訪中,親眼看見英法聯軍的一次次衝鋒,都被防禦嚴密的德軍擊退,許多士兵倒在血泊中,傷亡十分慘重。他開始琢磨,如果給拖拉機穿上一層厚厚的鋼甲外衣,使它既不怕槍彈的襲擊,又能進攻敵人的陣地,那該多好。於是,他建議將“霍爾特”型拖拉機穿上鐵甲,成為一種新型的戰車投入戰場。這個建議很快得到軍界的采納。不久,這種攻防兩用的武器就在英國的一家水櫃工廠生產出來了。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坦克。當時為了保密,研究人員把它稱作“水櫃”。因“水櫃”的英文為Tank(發音坦克),所以坦克的名字也就這樣叫開了,並被各國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