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向往著能有一雙“順風耳”,能夠聽到天上、地下、水底以至千裏之外的聲音。但在古代社會,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中神奇的幻想。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幻想已經成為現實。現代的“順風耳”,就是間諜戰中的主要武器之一——竊聽器。
世界上最早的竊聽器是我國在2000年前發明的。
戰國時代的《墨子》一書就記載了一種“聽甕”。這種“聽甕”是用陶製成的,大肚小口,把它埋在地下,並在甕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人伏在上麵就可以傾聽到城外方圓數十裏的動靜。到了唐代,又出現了一種“地聽”器。它是用精瓷燒製而成,形狀猶如一個空心的葫蘆枕頭,人睡臥休息時,側頭貼耳枕在上麵,就能清晰地聽到30裏外的馬蹄聲。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他著名的《夢溪筆談》一書中介紹了一種用牛皮做的“箭囊聽枕”。他還科學地指出,這種“箭囊聽枕”之所以能夠聽到“數裏內外的人馬聲”,是因為“虛能納聲”,而大地又好像是一根“專線”,連接著彼此兩個地點,是一種傳遞聲音信號的媒介。
在江南一帶,還有一種常用的“竹管竊聽器”。它是用一根根鑿穿內節的毛竹連接在一起的,鋪設在地下、水下或隱蔽在地上,建築物內,進行較短距離的竊聽。
自從1876年英國青年亞·貝爾發明有線電話以後,這些使用了幾千年的原始竊聽器,才漸漸退隱出了間諜舞台。
現代的竊聽器,主要是由20世紀的電子技術發展而來的,並且不斷地微型化和精密化,被名之為:“順風耳”。諜報人員也常稱做:“第3隻耳朵”。這些電子竊聽器身手不凡,各具特色,它們的“偷聽”靈敏度極高,十幾米外的竊竊耳語或“沙沙”的寫字聲音也都難逃它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