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井底乾坤大(片麵?深刻?片麵)(2 / 2)

如弗洛伊德開創的心理分析學派就從生物學的意義上打開了一個前人未至的藝術之源的寶庫。弗氏理論的五大支柱:無意識、嬰兒性欲、戀母情結、抑製和轉移,盡管存在很大的偏頗和漏洞,但對美學和其他藝術門類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尤其是“無意識”的概念,今天已經成為文學研究的普遍術語。雖然弗氏在70誕辰慶祝會上謝絕“潛意識的發現者”這一頭銜時說:“在我以前的詩人和哲學家早就發現了潛意識。我不過發現了研究潛意識的科學方法罷了。②但是人們仍由於這一偉大發現把他的名字與哥白尼、達爾文、哥倫布、柏拉圖以至愛因斯坦、馬克思列在同一水平線上。這可以充分說明其理論的深刻程度。

再如發軔於法國的結構主義,在作品的內部分析上細入毫發。他們把作品分解成一個個母係統、子係統,直到最後一個“基本粒子”,然後放在“描述級”的顯微鏡下,闡發出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意義。英國的J.庫勒說解釋的過程是把作品本文放進邏輯推論中去的一種努力,這一點是通過使作品本文成為某一種意義的表現方式來達到的。”“這樣,文學的價值就和它默認文學符號的人為性聯係起來。”③結構主義挖掘到作品的深層,運用自然科學武器,取得了文學研究“現代化”的碩果。

再看看久興未艾的讀者反映理論,對讀者這一廣大領域進行了“牧歌西進”式的開發。這是中國文人目前學得最快最好的一種理論。當然與中國文學的功利性傳統有關。吳亮在《什麼是文學讀者?》中講道:“躺在書架上無人翻閱的文學著作稱不上是一本真正的文學著作。”“所以雙向度的、有終點的和有回收的文學才是實現了自己價值與使命的文學。”④這兩句話可以算是對西方種種接受理論消化後的概括’其深度自毋庸贅述。

①參見安徽大學中文係《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批評文選》前言。

②英國萊昂內爾?特裏林《弗洛伊德與文學》,《美國文學叢刊》1981年第1期。

③《文學中的結構主義》,《國外社會科學》1982年第6期。

④見《文學的選擇》,浙江文藝出版社。

形形色色的西方當代文論,確實各自強調到不適當的地位,但他們的功勳是巨大的,這些紛至遝來的理論建樹,有如新元素的合成,新礦床的探明,使得文學的發展比起其他任何一門科學來都毫無愧色。

可見,湧到我們麵前的就是這樣一群片麵而又深刻的玩意兒,如何對待呢?

它們在近幾十年的理論實踐中發揮了極大的效用。但在今天,在21世紀的今天,用一種發展的、全麵的眼光來看,我們還應再說一次:片麵。

因為世界正在走向綜合,地球上已經無處不留下人的蹤跡。每一顆自我意識較強的頭腦都感覺到天幕是那麼低、地平線是那麼近。英美正在研製的超音速飛機,環球一周用不到兩小時。東西雙方在握手,南北半球在會談,語言和民俗已經隔不住種族的交往,科學正在第三、第四次浪潮的推動下走向更大的綜合。天網恢恢,文學也逃不掉。20世紀有人稱為分析的世紀,那麼21世紀很可能將是綜合的世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①孤立地研究作者、作品或是讀者都不能滿足全人類文學水平提高的需要。作為中國,要跟上世界步伐,就尤其不能亦步亦趨,而應敏捷地站到同一條起跑線上。

我們傳統的從社會生活出發的理論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如何理解“生活”。以編寫文學史為例,當然要與社會時代背景相連,但也要注意讀者的時代性、曆史發展性及其反饋作用。對作品本身應更注重內在的藝術價值。這不等於說把文學研究弄成一個大雜燴,而是說應以文學本體為核心,廣泛吸取各種理論之長。這當然有待於我們文論工作者哲學思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了。

片麵往往是深刻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深刻的成果不能掩蓋了片麵的弊端。分路出擊是曆史的必然,走過了這一段,則應當是諸兵種聯合協調作戰的時候了。

這不僅僅是對西方當代文論的態度。

①見《三國演義》第一回。

獨幕三場抒情敘事詩體諷刺劇式哲理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