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國內戰爭是愛爾蘭獨立共和國的擁護者同力圖在愛爾蘭保持英國統治的愛爾蘭部分反動資產階級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也是愛爾蘭人民反對英國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鬥爭的繼續。
1922年1月,愛爾蘭議會批準了1921年英國愛爾蘭條約。根據該條約,南愛爾蘭成立英國自治領,稱為愛爾蘭自由邦,而英軍占領下的愛爾蘭東北部6個經濟最發達的郡則並入英國。在愛爾蘭的領土上仍然保留著英國的軍事基地。愛爾蘭各階層的廣大人民群眾,以及在1919~1921年解放戰爭中建立起來的愛爾蘭共和軍的大部分官兵,都反對這一條約。於是成立了軍事委員會並選出了愛爾蘭共和軍執行委員會,後者成了反政府派的核心,並領導了爭取國家政治獨立的鬥爭。
1922年英軍和北愛爾蘭反動派的暴行,是內戰的直接導火線。愛爾蘭共和軍領導人行動猶豫不決,使大不列顛政府得以加強其駐愛爾蘭的軍隊和建立政府軍。政府軍的部隊於7月28日以突然的襲擊,搗毀了設在都柏林的愛爾蘭共和軍總部,而在7月6日以前,在同共和軍進行交戰過程中,已經拔除了他們在首都的其他據點。共和軍在首都遭到失敗後,內戰席卷了整個國家南部地區。愛爾蘭共和軍發起進攻,於1922年7月幾乎占領了芒斯待所有大城市。自治領政府看到戰爭可能曠日持久,於是宣布大規模招兵,使軍隊人數擴充到6萬人之眾。政府軍裝備很好,擁有火炮、裝甲車和飛機,並且還得到英軍的支援。而愛爾蘭共和軍人數遠不如敵人,裝備很差,也沒有統一的領導和堅強的紀律。它的各個支隊都是獨立行動的。所有這些很快就影響到武裝鬥爭的勝利。共和軍相繼丟失了原先占領的城市。
8月月中,一支強大的登陸兵在南愛爾蘭共和軍主要中心科克市附近登陸。登陸兵得到政府軍從北麵進攻的支援,占領了該市。
共和軍部隊被迫撤退到難以通行的山區,並改用遊擊方式,在21個郡內開展鬥爭。在頭兩個月內,共和軍各支隊對敵軍實施了460多次進攻。但是居民並不支持遊擊戰爭。共和軍的領導機構沒有提出社會經濟改革的明確綱領,也不善於把人民群眾吸引到自己方麵來。缺乏民眾的支持,遊擊戰自然不可能取得勝利,於是在1923年4月30日停止了鬥爭。
愛爾蘭資產階級反動勢力利用英國大規模的財政和軍事援助,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愛爾蘭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和愛爾蘭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均未能完成。民族解放鬥爭的烈火在1924年、1933年、1940~1941年和1954~1956年還曾幾度燃燒,但均被政府軍和英軍殘酷地撲滅了。
到60年代末期,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開始更有組織地進行。英國政府和北愛爾蘭反動勢力利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鬥爭,以及各極端派組織的猖獗活動,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1968年英國政府派出軍隊占領了北愛爾蘭,並且在那裏建立了恐怖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