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1)(1 /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國際帝國主義反動勢力所策劃,由主要的侵略國家法西斯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和軍國主義日本所發動的曆史上最大的戰爭。全世界共有61個國家和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這場戰爭,在40個國家的領土以及海洋戰區展開了軍事行動。

戰爭的起因及其社會政治性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於資本主義各國的矛盾在帝國主義階段發展不平衡規律的支配下極端尖銳化,在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爆發的。這場戰爭的爆發應歸咎於帝國主義這一社會體係,歸咎於各資本主義大國首先是法西斯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和軍國主義日本的統治階級和政府。它發生在十月革命所開創的世界曆史新時代,即人類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資本主義已不再是無所不包的體係,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已經出現並得到鞏固。世界分裂為兩個對立體係的結果,產生了當代的主要矛盾,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

但是,兩種社會體係之間的對抗,並未消除帝國主義內部矛盾極端尖銳化的狀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從兩個資本主義同盟的爭鬥開始的。對法西斯集團各國來說,這場戰爭自始至終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對與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盟者作戰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戰爭的性質則逐漸在轉化;蘇聯與入侵的法西斯集團各國開戰和反希特勒同盟的建立,完成了這一轉化過程,最終確立了戰爭的正義的、反法西斯的性質。

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勢力,在戰爭爆發前早已準備了有利於侵略者的政治條件、經濟條件和戰略條件。30年代,世界形成了兩個主要的戰爭策源地:一個在歐洲,一個在遠東。德國帝國主義借口消除凡爾賽體係的不平等性,開始要求對世界進行有利於德國的重新瓜分,力圖以法西斯仇視人類的思想為基礎建立“新秩序”。意大利和日本的帝國主義分子也力圖建立“新秩序”。1933年法西斯在德國上台,使德國變成了首先把矛頭對準蘇聯的國際帝國主義的主要突擊力量。法西斯爭奪世界霸權的計劃並不限於侵占蘇聯,它對英國、法國和美國也造成了威脅。

但是,這些國家的統治集團出於對蘇維埃國家的階級仇恨,在“不幹涉”和“中立”的幌子下,實際上推行了慫恿法西斯侵略者的政策。這一政策使德國軍國主義的軍事工業基地得以複興。到30年代末,德國軍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達到了高於英、美、法的水平。在1935~1939年間,美國軍工生產總值為15億美元,英國為25億美元,德國為120億美元。日本和意大利也使其經濟明顯軍事化。

法西斯集團各國在建立牢固的軍事經濟基礎後,便著手實現各自的侵略企圖。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早在1935年就已入侵埃塞俄比亞。法西斯德國於1938年3月侵占了奧地利,開始準備進犯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帝國主義者在30年代初占領了中國東北大片領土,企圖將其作為侵略蘇聯的跳板。鼓勵侵略者和縱容其反蘇的政策,在慕尼黑協議中特別明顯地體現出來。英、法統治集團出賣了自己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聽任德國侵占蘇台德區,企圖以此打開法西斯德國的“東進道路”。蘇聯奉行始終不渝的和平政策,堅決主張遏製侵略者,並為建立集體安全體係而鬥爭。蘇聯多次宣布準備履行所承擔的製止侵略的義務,建議根據捷、蘇1935年締結的互助條約,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軍事援助。但是,反人民的捷克斯洛伐克貝奈斯政府拒絕了這一建議。1938年秋,德國首先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領土,1939年春進而侵占全國,並奪取了立陶宛的克來彼達州,強加給羅馬尼亞一個奴役性的“經濟”條約。1939年4月,意大利侵占阿爾巴尼亞。法西斯德國統治集團早在1938年底就開始對波蘭發動外交攻勢,製造了所謂但澤危機,其企圖是以消除有關但澤自由市的“凡爾賽不平等性”為掩蓋,實現對波蘭的侵略。法西斯侵略的擴大,使對侵略者采取的綏靖政策產生了危機。在此條件下,英、法政府為了保護自己在歐洲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對波蘭、羅馬尼亞、希臘和土耳其提出所謂“安全保證”,承擔了一旦德國進犯波蘭即給波蘭以軍事援助的義務。隨後的事件表明,這些保證並未兌現。1939年4、5月間,德國宣布廢除英德海軍協定、中斷1934年締結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並同意大利締結了所謂鋼鐵盟約,規定一旦德國與西方國家開戰,意大利政府必須援助德國。

英法集團成員國指望德國與蘇聯發生衝突,並未采取準備抵抗法西斯侵略所應有的措施。給英、法兩國造成最嚴重惡果的是,兩國統治集團拒絕建立蘇聯建議的歐洲集體安全體係,拒絕遏製法西斯侵略者。1939年4~8月,在莫斯科舉行了蘇、英、法三國談判。

但是,西方國家不願根據平等互惠原則就共同反對侵略者問題達成協議。不但如此,英國政府還與希特勒分子秘密接觸,企圖犧牲蘇聯,達成重新瓜分世界的協議。在此條件下,蘇聯不得不同意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利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尖銳的帝國主義矛盾,防止了反蘇統一戰線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