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德軍主力特別是航空兵被調往蘇德戰場,使盟軍得以解除圖卜魯格之圍並占領了昔蘭尼加。但是,法西斯軍隊又於1942年1月出乎英軍意料地轉入反攻,推進1200公裏,重新奪取了圖卜魯格,占領了一部分埃及領土。6月初,繼續前進受阻,戰場態勢一直穩定到1942年秋。在大西洋,德國潛艇繼續給英國艦隊造成相當大的損失。截至1942年秋,美、英及其盟國和中立國被擊沉的商船總噸位超過1400萬噸。
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製海權,占領了香港、緬甸、馬來亞連同新加坡裏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由於消滅了暹羅灣的英國分艦隊,又在爪哇戰役中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日本武裝力量在半年內侵占了居住約1.5億人口的380萬平方公裏土地和東南亞許多國家豐富的原料產地,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
在此條件下,美國加強了發展軍事經濟和動員資源方麵的措施。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從而使兵力對比逐漸發生了有利於盟國的變化。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日軍統帥部被迫約束自己的行動,並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還被迫放棄對蘇作戰的打算。法西斯德軍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進攻的計劃失敗,對此具有決定性意義。
戰爭第三階段戰爭進程中的根本轉折。法西斯集團進攻戰略的破產。戰爭第三階段的特點是軍事行動的規模和緊張性增大。德國軍政頭目企圖使用一切手段戰勝蘇聯。法西斯專政製度在被占領國肆意加強剝削、壓迫和掠奪,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國家的資源擴充軍事力量。幾乎整個歐洲的工業、農業和運輸業都為法西斯德國所利用。至1942年11月前,德國258個師另16個旅中,有192個師另3個旅在蘇德戰場作戰。此外,這裏還有法西斯德國盟國的66個師另13個旅。戰爭第三階段的決定性戰事仍然發生在蘇德戰場。
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在價大林格勒附近的勝利,震撼了法西斯德國,破壞了它在其盟國心目中的軍事、政治威望。這一勝利,成為被占領各國人民解放鬥爭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使這種鬥爭更具有組織性和目的性。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存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段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1943年夏,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最後一次企圖奪回戰略主動權並在庫爾斯克地區打敗蘇軍。但是這一計劃遭到了徹底失敗。
法西斯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的潰敗,迫使法西斯德國終於轉入戰略防禦。蘇軍在整個蘇德戰場展開了勝利的戰略進攻。波蘭塔德烏什·科斯久什科第1師和捷克斯洛伐克第1旅部隊、“戰鬥法國”航空兵團與蘇軍一道參加了反法西斯侵略者的戰鬥。在敵後開展鬥爭的遊擊隊廣泛配合蘇軍作戰。蘇軍的迅猛突擊打破了希特勒統帥部在第聶伯河地區穩定防禦的企圖,為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克裏木、白俄羅斯創造了條件。在戰爭第三階段,蘇軍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裏,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萬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餘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
蘇聯武裝力量的勝利具有十分巨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意義,空前地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威望。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蘇聯在反希特勒同盟中的盟國已完全有可能履行自己的義務和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至1943年夏前,美英武裝力量已超過1300萬人。但是,美、英兩國的戰略仍然被指望蘇、德最後兩敗俱傷的政策所左右。在卡薩布蘭卡會議和華盛頓會議上,丘吉爾和羅斯福商定將對希特勒同盟的鬥爭進行到該同盟無條件投降,但同時又背著蘇聯單獨締結了將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時間推遲到1944年的協定。蘇聯的勝利決定了反法西斯力量的進一步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