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外長會議是鞏固反希特勒同盟的重要階段,會上審議了共同反對法西斯集團及歐洲戰後安排問題。德黑蘭會議對於鞏固反希特勒同盟各國的軍事政治合作起了巨大作用,會議注意的中心及蘇、美、英同盟的政策和戰略的最重要問題,其是包括盟國於1944年5月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義務。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鬥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鬥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
1942年10月底,英軍第8集團軍在這裏發起進攻。英軍在阿萊曼戰役獲勝之後,隨後整整3個月沿海岸追擊隆美爾指揮的非洲軍,占領了的黎波裏塔尼亞、昔蘭尼加,解放了圖卜魯格、班加西,進抵突尼斯南部邊界。1942年11月8日,美英遠征軍開始在法屬北非登陸。在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3大港口登陸約12個師。駐上述地區的維希政府軍隊幾乎未進行抵抗。11月中之前,盟軍已占領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進入突尼斯,並開始與英軍第8集團軍對進。作為報複行動,法西斯德國於1942年11月占領了原由維希政府管理的那塊法國領土。
此後的北非戰事雙方互有勝負,直到1943年春,英美聯軍第18集團軍群才以優勢兵力實施突擊,攻占突尼斯、比塞大二城,迫使駐守波尼半島的意德軍隊投降。
美英軍統帥部結束北非戰事以後,開始準備進攻意大利,迫其退出戰爭,並將其作為向巴爾幹和中歐推進的基地。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在西西裏島登陸,並攻占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天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意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裏尼製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鬥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裏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裏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10月13日,巴多格裏奧政府對德宣戰。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在意大刊登陸的英美軍對法西斯德軍展開進攻,但盡管占有數量上的優勢,仍未能摧破其防禦,於1943年12月暫時停止積極行動。
蘇軍的勝利,鼓舞被占領國勞動人民進一步加強歐洲反法西斯鬥爭;這一鬥爭的規模和社會基礎有了擴大,地下活動和武裝行動趨於活躍。共產黨和工人黨以自我犧牲精神為所有進步力量作出了榜樣,站在人民群眾愛國運動的前列。在其影響下,許多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與勞動人民的階級鬥爭彙成了一股洪流。
在戰爭第三階段,交戰雙方在太平洋和亞洲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本在太平洋戰區已不可能繼續進攻,而力圖固守1941~1942年所奪取的戰略地區。但是,即使在此條件下,日本軍政頭目也不認為可以削弱日軍在蘇聯邊界的部署。至1942年底,美國已補充其太平洋艦隊的損失,使該艦隊開始對日本艦隊占優勢,並在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太平洋北部和日本的海上交通線更積極行動。1942年秋,盟軍開始在太平洋進攻,並在奪取瓜達卡納爾島的戰鬥中取得初勝,日軍於1943年2月放棄該島。在1943年裏,美軍在新幾內亞登陸,肅清了阿留申群島的日軍,給日本海軍和商船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
戰爭第四階段法西斯集團的潰敗,敵軍被趕出蘇聯國境。第二戰場的建立,歐洲各國從被占領下獲得解放,法西斯德同徹底垮台和無條件投降。反法西斯同盟的軍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長,蘇聯武裝力量的突擊力日益強大和盟軍在歐洲的行動趨於積極,決定了這一階段最主要的軍事政治事件。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進攻,在較大範圍展開了。但是,盡管盟軍在歐洲和亞洲的行動明顯積極,蘇聯人民及其武裝力量仍對徹底消滅法西斯集團起了決定性作用。1944年初以前,德軍統帥部已將其315個師另10個旅中的198個師及6個旅置於蘇德戰場。
此外,還有德國盟國的38個師另18個旅在此作戰。由於蘇聯人民發揚了勞動英雄主義,蘇聯的軍事經濟實力不斷提高。衛國戰爭的進程雄辯地證明,蘇聯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徹底戰勝法西斯德國,從法西斯桎梏下解放歐洲人民。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美、英和反希特勒同盟其他成員國的軍事政治活動和戰略計劃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反動勢力使蘇聯在單獨對德作戰中受到削弱的希望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