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茨坦會議上,早在1945年4月就宣布廢除蘇日中立條約的蘇聯表示,為了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清除亞洲的侵略策源地,蘇聯準備參加對日作戰。1945年8月8日,信守同盟國義務的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連同當地軍隊共100餘萬人采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由於蘇軍會同蒙古人民軍實施了迅猛進攻,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
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相繼獲得解放。滿洲這一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成了中國革命力量的可靠軍事戰略基地和中國革命新的政治中心。蘇聯的參戰和關東軍的潰敗,加速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在蘇聯對日作戰前夕,美國於8月6日和9日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在軍事上毫無必要地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居民死傷、受照射、失蹤約46.8萬人。
這種野蠻行徑的目的,首先是炫示美國的實力,以便在解決戰後問題時對蘇聯施加壓力。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總結和教訓。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和世界進步力量在同帝國主義最富有侵略性、最反動的勢力所進行的大規模軍事衝突中獲得了勝利。國際帝國主義突擊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市,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粉碎德國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的結果,使被法西斯集團侵占的國家恢複了主權。國際舞台的階級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帝國主義勢力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削弱蘇聯的盤算落空了。
戰爭的最重要結果,是蘇維埃國家的國際威望和影響得到了提高。在蘇聯決定性作用下取得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和亞洲許多國家的革命變革。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勞動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不久,古巴共和國也加入了這些國家的行列。世界社會主義體係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事件。世界社會主義體係,反對帝國主義和對社會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力量,成了人類發展的決定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資本主義體係的矛盾更加尖銳,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總危機。戰爭的結果,使帝國主義陣營內部的力量分布和勢力範圍的重新劃分發生了重大變化。帝國主義的經濟和軍事政治中心已由歐洲轉移到美國。國際舞台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社會主義的變化。經過反法西斯戰爭,以蘇聯、歐亞洲新誕生的人民民主國家、國際工人運動、共產黨為代表的世界社會主義力量,進一步壯大、成熟。資本主義各國的階級搏鬥已具有更大的規模,勞動人民爭取社會和政治權利的鬥爭不斷擴大。
在戰時和戰後年代,反映勞動人民真正利益、站在解放鬥爭前列的共產黨和工人黨的影響顯著增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提高到了新的更高的階段,對法西斯的勝利,使各國人民的民族覺悟得到提高,在殖民地和附屬國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的強大浪潮。帝國主義的殖民體係分崩離析;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幾十個國家在消滅殖民壓迫和爭取政治獨立的鬥爭中取得了曆史性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大的軍事衝突,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戰爭持續了2194天;參戰國人口達17億;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被征入伍者達1.1億多人。在戰爭年代(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迫擊炮61.6萬門;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和強擊火炮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餘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曆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質損失即達2600億美元;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5000餘萬人喪生。遭受最大犧牲的是蘇聯,損失達2000餘萬人。蘇聯1710座城市、7萬個鄉村遭破壞,3.2萬個工業企業被摧毀。在反對侵略者鬥爭中遭受巨大犧牲的還有波蘭、南斯拉夫等國。美國損失40萬人,英國損失37萬人。德國被斃、傷、俘1360萬人,其歐洲盟國損失150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