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階段——德意軍隊進攻。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準備,變更了兵力部署,於正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意德軍隊推進達600公裏,進至加紮拉、比爾哈凱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5月26日夜間,德意軍隊再度對英第8集團軍發動進攻,以便奪取埃及並向近東突進。它們於6月11日前攻占了英軍各支撐點前沿線,迫其混亂不堪地退卻。19日,德意軍隊圍攻圖卜魯格,該城3.3萬守軍盡管有大量武器和糧食儲備,仍於21日投降。德意軍隊推進600公裏後,於30日逼近英軍在埃及境內柯萊曼附近的陣地。德意軍隊企圖在7月1~3日發展進攻,但未得逞。在此之前,由於英美之間就共同實施北非戰局達成協議,美軍統帥部開始對非洲的英軍提供相當大的軍事技術裝備援助,並參與準備英美軍北非登陸戰役。
第六階段——英美軍隊進攻。1942年秋,德國法西斯集團由於在東線,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損失,再次陷入了困境,無法給隆美爾將軍必要的軍隊和軍事技術裝備支援。意德艦隊實際上不再可能在盟軍航空兵可達距離內護航。10月23日,人員和坦克比敵多2倍,飛機多3倍以上的英第8集團軍,利用有利情況在阿萊曼附近轉入了進攻;11月8日,英美軍隊開始在北非登陸。它們從東西兩麵實施相向突擊,將敵逐入突尼斯。但是,在整個1942~1943年冬季,戰鬥行動都很消極。這就使法西斯德軍統帥部能從西部將33個師另3個旅調到東線。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隊投降,北非戰局的最後一個戰役突尼斯戰役遂告結束。
盟軍勝利完成這一戰役,使法西斯集團各國在地中海戰區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由於控製了非洲整個北部海岸以及東北海岸,並在地中海沿岸占了上風,英美兩國重新開辟了對它們至關重要的、由地中海經蘇伊士運河至印度洋的航路,並為攻入南歐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北非戰局中,盟軍統帥部取得了解決戰區內聯合作戰戰略問題的經驗。但是,它在占有頗大兵力兵器優勢的情況下,卻在許多場合行動不堅決。北非戰局最後階段的特點,是組織了海軍和陸軍龐大兵力的協同。資產階級曆史文獻誇大北非戰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和地位。這些文獻常常將這一戰局稱為第二戰場,這不能認為是合理的。在北非戰局中,總共隻擊潰德、意軍12個師,而在蘇軍斯大林格勒反攻中,德軍32個師另3個旅被全殲,16個師遭重創。蘇聯武裝力量的積極行動,給英美軍提供了在北非順利結束進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