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戰局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西斯意大利和法西斯德國為一方,英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製權,爭奪殖民地的軍事行動。為了實施軍事行動,意大利在非洲大陸展開了2個軍隊集團:一個在東北非,一個在北非。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為3.2萬人和6.6萬人。在東北非,意軍於1940年7~8月開始從埃塞俄比亞向蘇丹、肯尼亞和英屬索馬裏腹地進攻,奪占了許多地區,但是蘇丹和肯尼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亞展開的遊擊運動迫使意軍轉入了防禦。英軍統帥部乘機將其在蘇丹和肯尼亞的軍隊集團擴大到15萬人,並於1941年1月在東北非發動進攻。1941年5月,這一進攻以意軍投降而告結束。北非的戰事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裏的沿岸地帶進行,並由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戰局大致可分6個階段。
第一階段——意軍進攻。由巴爾博元帥統一指揮的兩個意大利野戰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第10集團軍在利比亞埃及邊界,第5集團軍在突尼斯當麵。9月13日,第10集團軍以5個師、l個團級集群、6個坦克營開始進攻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英集團軍在埃及利比亞邊境僅有一個展開的師。意軍推進90公裏,於16日進逼西迪拜拉尼,但由於指揮失靈和補給中斷,不得不停止了以後進攻。英軍則繼續退卻,一直到馬特魯附近預先構築的陣地才立住腳。敵對雙方之間形成了一個寬達130公裏的“真空”地帶。
第二階段——英軍進攻。12月9日,英集團軍轉入反攻,擊潰了意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餘公裏。到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至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禦。既得勝利未得到發展。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幹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為奪取巴爾幹半島在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這就使意軍免於徹底失敗。1941年初,法西斯德軍統帥部將德國非洲軍和一些航空兵部隊調往利比亞。
第三階段——意德軍隊進攻。3月31日,意德軍隊開始進攻英集團軍,以便前出利比亞埃及邊界,攻占塞盧姆。敵人的進攻出乎英軍統帥部意料之外。英軍在兩個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丟棄了駐圖卜魯格的強大守軍,使其遭到了敵人的圍困。隆美爾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後向開羅發展進攻,但由於法西斯德國正準備進犯蘇聯,所以他沒有得到補充兵力。這就使英集團軍免於徹底失敗,使英國不致失掉埃及和蘇伊士運河。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戰線便在利比亞埃及邊界附近穩定下來。1941年夏秋,“尼羅河”集團軍得到了龐大的增援,而當時德意軍隊則由於法西斯集團在蘇德戰場損失慘重而得到不大的補充。
第四階段——英軍進攻。蘇德戰場的激烈交戰、法西斯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的失敗,為英軍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1941年11月18日,英集團軍開始了“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當麵敵軍集團,解救國卜魯格守軍和完全解放昔蘭尼加。英軍在兩個月的戰鬥中推進幾達800公裏,但未能完成殲滅北非德意軍隊這一主要任務。艦隊保障了英軍的補給和濱海翼側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軍的大縱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