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攻陷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1)(2 / 3)

然而,斯大林依然迷溺於用外交途徑來避免衝突,沒有下決心盡快讓部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

厄運在一天天臨近,戰爭迫在眉睫,盡管蘇聯政府和軍隊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來加強國家的防禦能力和軍隊的戰鬥力,但是還遠遠沒有作好同希特勒進行決戰的準備。主管軍事工作的鐵木辛哥、朱可夫等人見戰爭威脅一天天地臨近,而蘇聯的備戰工作仍在不緊不慢地進行,心急如焚。1941年5月,也就是戰爭爆發前一個月,他們心急如火地向斯大林報告。朱可夫說:

“從紅軍奇缺的許多武器和技術兵器來看,工業執行供應計劃的情況根本不能令人滿意。關於這一點,鐵木辛哥將向你作詳細彙報。”鐵木辛哥說:“除了彈藥生產計劃未能完成預定任務外,拖拉機、防空和反坦克兵器、通信器材,特別是坦克、飛機的生產也無法滿足新建和擴充部隊的需要。到1941年3月,部隊尚缺1.25萬輛中型和重型坦克、4萬餘台拖拉機、約3萬輛汽車。也就是說,新組建的坦克兵團和機械化兵團隻能得到30%的保障。即使是高速生產,也需要3~4年才能給它們完全配齊技術兵器。”

“鐵路、公路的建設也遠遠滿足不了戰時的需要,西部邊境的許多橋梁承受不住中型坦克和火炮的重量,鄉間道路需要徹底翻修,各邊境鐵路區段很難適應卸載大量部隊的要求,鐵道兵和建築部門也不可能在1941年內完成臨戰準備。”

“現代化通信器材不夠,通信器材的動員儲備品和應急儲備嚴重不足。西部邊境軍區擁有的電台隻有標準數的27%,基輔軍區僅有30%,波羅的海沿岸軍區最好,但也僅有52%。其他無線和有線通信器材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統帥部、總參謀部、各方麵軍的通信樞紐部將主要依靠郵電人民委員部的通信設施,而郵電人民委員部根本就沒有做好在戰爭條件下工作的準備。與此同時,供戰略戰役機關使用的地下電纜網更是空白。而蘇聯最高領導人1941年2月接到各軍區十分憂慮的報告時,也沒有將這一生死攸關的問題列入解決的日程。”

“機場的建設一直到1941年3月2日才做出保證建造和改建飛機場的決定,要求修建新機場190個,而且隻能在春播結束後調用勞動力。”

斯大林臉色鐵青。他說:“你們的擔憂我都能理解,但是,隻要我們努力,戰爭不會像你們擔憂的那樣馬上就來臨,我們還有時間,因此,無須采取特殊政策,免得引起德國人的警覺。”不過,斯大林對蘇軍的戰鬥力情況表現出格外的關心,他提醒鐵木辛哥,應多到部隊去,多了解一些部隊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軍隊改編後的情況。

鐵木辛哥在一年內,視察了莫斯科軍區、西部軍區和基輔軍區,觀摩訓練和演習。鐵木辛哥在視察中發現,鑒於部隊缺編嚴重,蘇軍趕在戰爭開始前對軍隊進行大規模改組,以提高戰鬥力,這一決定是符合蘇軍的現實要求的。但是,由於戰爭已迫在眉睫,大規模改組也帶來了大量問題,部隊訓練水平下降,戰鬥力下降。

1941年6月16日,國防人民委員根據對邊境各軍區坦克部隊的檢查情況發出密電指出:對戰士和指揮員的訓練同機械化部隊戰備的主要任務脫節,訓練目的不明確;人力準備處於低水平;機械化兵團內部各兵種的協同動作規定得少而差;摩托化部隊當作步兵部隊來訓練,沒有考慮到它們在戰鬥使用中的作用和性質;無線電兵的培養工作至今仍處於低水平;炮兵部隊尚未掌握從開闊陣地直接瞄準的技巧,這門課根本就沒有上過;夜間作業當作例外進行,而且許多部隊,根本就沒進行過夜間訓練和提出過密電要求,必須盡快改變這種狀況。

1940年底,聯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改編紅軍空軍的決定”,要求組建106個用新式飛機裝備的作戰兵團,結果到1941年5月底,隻來得及組建19個齊裝滿員的團,其他軍兵種的情況也相類似。戰爭進行不到一個月,統帥部就不得不對軍隊編製進行大幅度的修改。航空兵師由4~6個團縮編為2個團,每團編製飛機由61架減為22~32架,步兵新編製比原編製人員減少了25%,火炮減少52%。機械軍7~8月間全部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