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瑞典武裝幹涉俄國指波蘭國和瑞典的統治集團為瓜分俄國和剝奪俄國自主權而采取的擴張主義行動。
波蘭立陶宛的大地主力圖通過偽季米特裏一世和偽季米特裏二世實現其侵略計劃。
但是,用這種手段掩飾起來的武裝幹涉計劃未能得逞。於是波蘭國便於1609年秋開始公開侵略俄國。該年9月,波蘭國王西吉斯孟德三世率1.25萬人侵入俄國境內,包圍了斯摩棱斯克。英勇的斯摩棱斯克防禦戰牽製幹涉軍主力幾近兩年,從而為俄國人民順利地進行民族解放鬥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由於沙皇之弟舒伊斯基公爵庸碌無能和瑞典雇傭軍在戰鬥的關鍵時刻叛變,致使前去解救被圍困的斯摩梭斯克的俄國部隊於1610年7月4日敗於克盧希諾附近。1610年7月,沙皇舒伊斯基被推翻。
新組成的貴族政府——“七貴族政府”於同年8月27日同波軍司令茹凱夫斯基簽訂條約,承認波蘭王子弗拉第斯拉夫四世為俄國沙皇。
貴族政府害怕首都的工商業者起來反對,並且也不信任俄國軍隊,便於9月20日夜將幹涉軍放進莫斯科,這是背叛民族的行為。從1610年10月起,俄國政權實際上已掌握在波軍指揮人員的手中。
這個政府推行的反俄政策將民族解放運動推上了新的高潮,並導致了第一支民團的建立。這支民團從1611年3月底開始圍攻莫斯科,但由於同年夏天民團內部階級矛盾加劇,致使民團發生危機,因此,首都未能解放。這個任務後由米寧和波紮爾斯基領導的民團完成。
1612~1613年間的冬天,波蘭國王西吉斯孟德三世曾進軍莫斯科,但一無所獲。
1617年8月,他企圖再次進軍莫斯科,這次入侵分兩路進行。王子弗拉第斯拉夫四世和黑特曼霍德凱維奇率領的波軍攻占了多羅戈布日和維亞濟馬,但卻受阻於莫紮伊斯克附近。
第2年9月初,幹涉軍才抵近莫斯科,並在圖希諾設防。另一路幹涉軍,其中包括黑特曼薩蓋達奇內率領的紮波羅熱哥薩克,沿普季夫利、利夫內、葉列茨和科洛姆納一線推進,沿途粉碎了為數不多的俄國要塞守備部隊的抵抗。
幹涉軍企圖在1618年9~10月間攻克莫斯科,但未能得逞,損失十分慘重;再加上後方遊擊戰的展開和歐洲30年戰爭的爆發,這就使波蘭政府不得不同俄國政府簽訂了都利諾停戰協定。
1610年7月,瑞典軍隊同科列拉縣的居民發生了衝突,瑞典由此開始公開幹涉俄國。同年8月,德拉格爾迪圍攻伊萬哥羅德,未獲成功,9月,轉而圍攻科列拉。英勇的科列拉要塞保衛戰一直持續到1611年3月2日,遊擊戰的廣泛發展對此起了一定的作用。1611年夏,瑞軍開始進攻諾夫哥羅德。
7月16日,諾夫哥羅德領地封建上層分子將瑞軍放入城內。
後來,諾夫哥羅德的世俗與宗教界封建主又以全俄縉紳會議的名義與德拉格爾迪簽訂了條約,承認查理九世的1個兒子為俄國沙皇,該條約正式確認幹涉軍留駐諾夫哥羅德。
至1612年春,德拉戈爾迪的軍隊已奪取了科波裏耶、亞姆、伊萬哥羅德、奧列舍克、格多夫、波爾霍夫、舊魯薩、拉多加和季赫溫。
1613年,俄國重建政權之後,瑞軍又企圖從季赫溫發動進攻,但毫無成效。俄軍擊潰了一支3000人的瑞典幹涉部隊後,解放了季赫溫城。
由於1615年英勇的普斯科夫保衛戰持續了3個月之久,占領地居民又堅決拒絕加入瑞典國籍和瑞典國際處境惡化,從而使瑞典政府不得不在1617年2月同俄國簽訂斯托爾波沃和約。俄國在1617~1618年,分別同波蘭國和瑞典簽訂和約,表明幹涉者承認其計劃已徹底破產。
在粉碎和驅逐波瑞幹涉軍的鬥爭中,俄國人民和民團是決定性的力量,他們表現出了高度的英雄氣概和頑強的戰鬥精神。
17世紀初,俄國人民將波瑞幹涉軍趕出俄國,並同波蘭國和瑞典簽訂和約,從而為國家的經濟、社會、政治及武裝力量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為扞衛民族和政治獨立而戰的俄國武裝力量在戰略上的優勢,首先取決於所進行的解放鬥爭的目的性;人民群眾廣泛地投入到鬥爭當中去,以及俄國擁有卓越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俄國步兵,首先是射擊軍在同波瑞幹涉軍的勝利鬥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波瑞武裝幹涉事件的發生使步兵和射擊軍在17世紀得到了很大發展。17世紀初俄軍的特點是步兵裝備中火炮和輕火器所占的比重都有了增長。野戰中,俄軍采用了炮兵集群射擊和步兵齊射相結合的戰法。由於“火力戰鬥”的作用和效能得到了提高,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戰術——線式戰術。俄軍在進攻中使用了遊壘式的活動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