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指法國與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個哈布斯堡王朝長期爭奪歐洲霸權,以及英荷兩國的活動所引起的戰爭。這是一次雙方各有同盟的戰爭。一個同盟以封建君主專製的法國為首,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誌國、薩伏依、巴馬參加;另一個同盟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誌小國和意大利小國參加。
1700年,無嗣的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二世之死,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當時,屬於西班牙的領土、領地,在歐洲有意大利的大部分、南尼德蘭,在南美、中美和北美有幾大片地方,在非洲有幾個重要領地,還有許多島嶼。
繼承西班牙王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在歐洲的統治地位。在西屬尼德蘭、西班牙、意大利、萊茵河地區、南德意誌、各殖民地和海上都發生了戰事。
1701年,法奧未經正式宣戰即在意大利領土上開始軍事行動。雙方軍隊經過交戰,毫無結果,各自撤回冬季營房。
1702年5月,英國和荷蘭站到奧地利一方參戰。1702~1704年,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發生過戰鬥。陸上的戰鬥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回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
1703年,由於拉科西領導的匈牙利人民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壓迫的解放鬥爭,奧軍的大部分兵力被派去鎮壓起義。奧地利對戰爭的主動性大大降低,1704年,英軍從海上攻占了直布羅陀。
同年,奧英同盟軍集中主要精力擊潰法國盟國巴伐利亞。1704年8月13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和馬爾波羅公爵統率的奧英聯軍在豪什塔特附近擊潰法巴軍隊,斃俘達2.8萬人,使戰爭的進程變得有利於自己。1705~1709年,奧英同盟軍把軍事行動轉到法國領土上的有利條件已經成熟。
但是,這些有利條件卻因各同盟國戰略力量有限,產生意見分歧而未被利用。1705年,奧英同盟軍不僅在意大利,而且在尼德蘭、萊茵河流域和西班牙都進行了聯合行動,但沒有收到實際效果。1706年9月7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統率的奧軍在意大利都靈附近取得了巨大勝利。
戰鬥以後,法軍渡過波河,撤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戰中以線式戰鬥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1706年,法軍在尼德蘭的拉米利一帶遭到失敗。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性勝利,但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上他長期未克之後返回意大利。1708年和1709年上半年,尼德蘭和萊茵河流域發生了幾次局部戰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交戰,於1709年9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普拉凱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
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但沒有對法采取積極行動。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北方戰爭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遂背著自己的盟國開始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
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鬥行動。奧地利實際上孤軍對法作戰,未能攻入法國。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
1714年,奧法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根據這些和約,法國將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領地劃歸英國,法國在歐洲的領土未受太大損失。哈布斯堡王朝把意大利的大部分領土、整個比利時、西屬尼德蘭和萊茵河地區部分領土並入自己的領地。西西裏島歸屬薩伏依。
英國除得到直布羅陀外,還有梅諾卡島的一部分。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
這次戰爭的一個特點是,人數眾多的常備雇傭軍參戰,他們裝備有帶刺刀的燧發槍、馬槍、火炮等火器。這些雇傭軍隊精神素質差,脫離人民。
在戰略上,雙方都優柔寡斷,戰爭缺乏統一計劃,同盟部隊缺乏統一指揮。雙方在戰略上所采取的基本行動方式是行軍和反行軍、要塞防禦與包圍,很少進行野戰。雙方所采取的線式戰術極其呆板,部隊排成2~3線,平均配置在正麵,不留預備隊。
戰鬥的特點通常是兩軍正麵接觸,以兵力優勢獲勝。對敵很少實施追擊,即使在淺縱深內,也很少追擊敵人。各部隊互不協同。在防禦中廣泛采用密布壁壘式野戰工事。一些西歐國家的軍隊沒有利用在武器裝備方麵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