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戰爭指俄國與土耳其為爭奪黑海及其毗連地區的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17世紀至18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裏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13世紀被蒙古韃靼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奪取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18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關於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複;以及俄國力圖在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為此而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蓬勃發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
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占領了波多利亞,以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黑特曼多羅申科,企圖將整個右岸烏克蘭地區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黑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黑特曼。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於1676年占領了黑特曼首都奇吉林,企圖借助於土軍恢複自己的統治。
為阻止這一企圖,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率領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奪取該城,俘虜了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鬥爭始終沒有停止。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托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裏木韃靼人的多次侵襲。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的一致行動,對在戰爭中戰勝土耳其韃靼軍起了重要作用。
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鬥爭的繼續。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
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克裏木遠征和亞速遠征。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同盟的其他成員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
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轉歸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1710~1713年的俄土戰爭是在北方戰爭期間進行的,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述,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
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1733~1735年俄波戰爭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
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以猛攻奪占彼列科普,爾後又占領克裏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後來由於發生了流行疾病和缺乏糧秣及飲水,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拉西將軍指揮的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占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中擊潰了克裏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以猛攻奪取了奧恰科夫。
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遭失敗。為了與活動在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協同作戰,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從而使戰爭產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中擊潰了土軍。
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被接收加入俄國版圖。俄國由於麵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且同盟國奧地利及退出戰爭,不得已與土耳其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和約。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中,強渡地形複雜的水障礙的經驗豐富了軍事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