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 / 1)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是歐洲國家的兩個聯盟為瓜分奧屬領地於公元1740~1748年進行的一場戰爭。

歐洲主要列強之間的矛盾,首先是英、法兩國在貿易和征服殖民地方麵的競爭及日益強盛起來的普魯士的侵略野心,是導致這場戰爭爆發的起因。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於1740年10月20日逝世後,所謂奧地利王位繼承問題的爭執成了戰爭的導火線。查理六世沒有男嗣,根據遺囑,哈布斯堡王朝的疆域和廣大領地不可分割,王位由長女瑪莉亞·特利薩繼承。

然而,受到法國支持的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和西班牙對瑪莉亞的繼承權表示異議。法國力圖侵占奧屬荷蘭,使自己扶植起來的巴伐利亞的查理·阿爾布勒喜特選侯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覬覦意大利境內的奧屬領地,普魯士則欲在中歐獲得領土。英國支持法國的貿易勁敵奧地利,普魯士的強大又使俄國忐忑不安。

1740年12月,普軍2.5萬人在弗裏德裏希二世統率下入侵奧屬西裏西亞,戰端因而開始。兵力薄弱的奧軍抵擋不住,至1741年1月底,整個西裏西亞,除格洛加烏、布裏格和涅伊塞3個要塞外,均為普軍占領。奧軍退守摩拉維亞,普軍則沿摩拉維亞邊境線設立警戒線進行冬季駐防。

爾後,雙方均采用持久而機動的作戰方法,以求插入對方的交通線,破壞對方的補給,迫使對方後退,放棄占領的土地。交戰雙方極少在開闊地進行野戰。

最大的一次交戰就是1741年摩爾維茨交戰。至1741年年中,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戰爭。

鑒於軍事上的失利,奧地利與普魯士先簽訂停戰協定,繼而簽訂和約。根據和約,奧地利把幾乎整個西裏西亞割讓給了普魯士。所謂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到此結束。

西裏西亞的戰事停止後,奧地利及其盟邦又在其他戰區積極行動起來。

至1742年底,奧軍占領博格米亞和巴伐利亞,把法國巴伐利亞聯軍逐出捷希。1743年6月,英荷聯軍在美因河打敗法軍。1744年夏,奧英聯軍開進阿爾薩斯,奧軍侵入那不勒斯王國。

此時,普魯士又一次進行襲擊:不宣而戰,侵入薩克森和捷希,1744年9月16日攻占布拉格,對下奧地利構成威脅。

這樣就爆發了所謂第2次西裏西亞戰爭。戰爭開始後最初幾個月內,奧地利屢遭慘敗。

後來,奧軍集中大量兵力對付普軍,並且實施機動,破壞普軍交通線,而避開決戰。普軍因與補給基地失去聯係,於1744年11月被迫放棄布拉格,退到西裏西亞,輜重和重炮也損失殆盡。1745年初,奧軍接連地打敗法軍和巴伐利亞軍隊。

奧軍主力9萬人雖仍舊對博格米亞的普軍采取行動,但極不果斷。普軍指揮部因而得以聚集部隊,奪取主動。在戈根弗裏德堡附近,普軍對奧地利薩克森聯軍發起突然攻擊,將其擊潰。12月18日,普軍占領薩克森首都德累斯頓。

由於麵臨俄國支持奧地利而參戰的威脅,普軍暫時停止繼續向前推進。12月25日,普魯士同奧地利、薩克森簽訂德累斯頓和約。

根據和約,普魯士保留西裏西亞,但承認瑪莉亞·特利薩的丈夫弗蘭茨·施特瓦·洛塔林格斯基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至此結束。

在以後幾年中,奧屬荷蘭成了主要戰場。薩克森摩裏茨指揮的法軍多次戰勝奧英聯軍。法軍大捷,攻占奧屬荷蘭,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戰中失利。1746年,俄奧同盟條約重新生效。

經過長期談判,1748年1月,俄軍一個軍進入普魯士。法國害怕俄軍進逼萊茵,同意舉行和談。10月,簽訂亞深和約。簽訂和約本身隻不過是7年戰爭爆發前的一次休戰,它並沒有解決歐洲各列強之間的矛盾。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暴露了當時盛行的警戒線式戰略和線式戰術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