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 / 1)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以俄國、奧地利和薩克森為一方,法國為另一方。

這場戰爭是由於奧古斯都二世於1733年死後,波蘭的王位繼承問題引起的。法國提出法王路易十五的女婿——列琴斯基為候選人。立他為王不僅能夠削弱俄國在波蘭的勢力,而且還能建立一個以法國為首的反俄同盟。俄國和奧地利都支持薩克森選帝侯弗裏德裏希·奧古斯都即位。

1733年9月12日,在華沙召開的議會上列琴斯基被選為國王。但列琴斯基未能保住自己的王位,他的幾個對手得到了立陶宛軍隊的支持,並向俄國求援。

俄國政府根據其追隨者的請求,於1733年9月派遣米尼赫元帥率部進入波蘭。10月5日,在俄軍占領的土地上波蘭大地主和小貴族依照俄奧兩國的旨意,宣布奧古斯都為國王。於是戰爭爆發。

戰爭以簽訂初步和約而告終。1738年11月18日奧法兩國最後簽訂了維也納和約,1739年俄國、波蘭和薩克森也參加簽訂了該和約。法國被迫承認奧古斯都三世為波蘭國王。

經過爭奪波蘭王位繼承權戰爭,俄國在歐洲的地位得到鞏固,加強了它在波蘭的勢力。法國則達到了削弱奧地利的目的。

爭奪波蘭王位繼承權戰爭是按照當時盛行於西歐的警戒線戰略的方式進行的。

盡管有一些局部交戰,但這場戰爭的戰略目標並不是要擊潰敵軍,而是依托要塞以小股兵力破壞敵交通線。部隊沿各戰略要點均等配置,實施合成機動,力求切斷敵人運動中可能經過的道路,並牽製其行動。戰鬥中采用了線式戰術。同盟軍努力配合及陸海軍相互協同的作用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