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北美獨立戰爭(1 / 2)

1775年~1783年的北美獨立戰爭是北美13個英屬殖民地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謀求解放的革命戰爭。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即在這次戰爭中誕生。

這次戰爭是由於英國及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社會經濟矛盾急速加劇而爆發的。殖民地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與把殖民地視為其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的宗主國的政策發生了矛盾。

戰爭的直接起因是,英國政府采取了進一步限製殖民地經濟發展的措施,諸如:禁止墾殖阿勒崗山脈以西的土地,規定新的稅收和關稅。這就損害了殖民者的利益。各殖民地解放運動的力量不斷壯大,革命形勢逐步形成。

解放鬥爭最初采取的形式主要是抵製英貨,拒絕執行英國國會的要求以及舉行群眾性的反殖民主義示威遊行。

從1767年開始出現了公開的騷動和零星的起義。各種各樣的反英俱樂部和團體都在積極展開活動。其中最普遍的一個組織是激進民主主義的“自由之子”協會。

這個組織的主要成員是工人、手工業者和城市小資產階級。1772年,殖民地資產階級最早的一批反對英國統治的機構成立,這些機構是殖民地新政權的雛形,對組織革命力量發揮了重大作用。

參加解放運動的人在思想上並不一致。農民、手工業者、工人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解放運動中主張民主的一翼,希望通過反對殖民壓迫的鬥爭獲得墾殖土地的自由及政治民主。

但是,在獨立鬥爭營壘中占據領導地位的卻是那些代表資產階級和種植場主上層的利益,謀求與宗主國妥協的右翼代表人物。托利黨人,又稱效忠派及那些同英國資本和行政當局有聯係的人則反對殖民地的解放運動。

1774年9月5日,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會上,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在亨利和亞當斯為首的激進派的影響下通過《人權宣言》,並呼籲抵製英貨,但同時又企圖與宗主國達成妥協。

1774~1775年冬,殖民者開始建立誌願武裝隊伍以保衛居民免遭英國當局和英軍的蹂躪。1775年4月19日,殖民者的隊伍與奉命前來解除其武裝和逮捕其領導人的英國正規軍在康科德和列克星敦附近首次發生武裝衝突。得到居民支持的誌願軍打敗了英軍。這一事件是全民武裝起義的信號。它揭開了殖民地獨立戰爭的序幕。

至4月底,2萬起義軍在波士頓附近建立了一個營地,稱為“自由營”。在革命處於高潮的形勢下,1775年5月10日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

會上,資產階級激進派占了壓倒優勢。會議的代表中,有富蘭克林和傑斐遜,他們在後來都成了美國革命的傑出活動家。會議建議各殖民地建立新的政府以取代殖民當局。

1775年6月15日,大會通過了極其重要的軍事決議案,即組建正規軍隊的決議。

根據此項決議,軍隊按誌願入伍的原則補充兵員,建成了一支由師、旅、團、營、炮兵和騎兵分隊組成的正規軍。軍隊的總數定為88個步兵營,但在戰爭進程中並未超過1.9人。弗吉尼亞的種植場主、原英軍上校華盛頓被任命為總司令。

1775年10~12月,會議通過建造13艘巡航艦和輕巡航艦並建立海軍的決議。1776年7月4日,大會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13個殖民地脫離宗主國,建立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從此,7月4日就成為美國的國慶節。

戰爭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軍事行動主要在北部殖民地境內展開。英軍指揮部計劃鎮壓當時革命運動中心東北部各州的抵抗,不使其向北部發展。英軍約有3萬人。美軍指揮部計劃加強對已控製領土的防禦,並派兵去加拿大發動當地的反英起義。

至1776年夏,華盛頓的軍隊、民軍和誌願起義者的隊伍獲得數次重大勝利。在班克希爾附近的一次激烈交戰中,他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解放了通往加拿大道路上的捷康德羅加要塞和克拉烏波因特要塞,迫使英軍於1776年3月17日放棄波士頓。

但是,同年8月,英國將軍豪的軍隊在布魯克林附近重創華盛頓的軍隊,並於9月15日占領紐約。12月,英軍又在特倫頓近郊打敗美軍。

雖然隨後不久華盛頓解放了特倫頓,並在普林斯頓附近擊潰英軍一支部隊,美軍的處境仍然十分困難。因為美軍當時的組織尚未健全,缺乏訓練,而且武器、彈藥和糧食均感不足。戰略主動權操在英軍手中。1777年9月,英軍占領了美國首都費城,但豪將軍未能發展既得的戰果。10月,從加拿大前去與主力會合的英軍重兵集團,在薩臘托加附近被華盛頓軍隊合圍,並於17日宣告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