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指公元1778~1779年以普魯士、薩克森為一方與奧地利為另一方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1777年12月無嗣的巴伐利亞選侯約瑟夫·馬克西米利安三世逝世後,巴伐利亞王位由普法利茨選侯查理·捷奧多爾繼承。
但是,對繼承權發生了爭議。奧地利、普魯士、薩克森與梅克倫都提出有權繼承巴伐利亞王位,因為他們同原巴伐利亞王朝均有親屬關係。
於是,查理·捷奧多爾於1778年1月3日同奧地利簽署協定,把下巴伐利亞全部和其他省份的部分領土割讓給奧地利,以換取奧地利承認他對巴伐利亞其餘領土的權力。覬覦巴伐利亞王位部分繼承權的普魯士和薩克森,力圖阻撓德國哈布斯堡王朝得到加強,遂於1778年7月5日對奧宣戰。
普薩聯軍在普王普魯斯基·弗裏德裏希二世的統率下侵入捷希。但因未能挫敗拉烏頓元帥指揮的奧軍,於1778年9月放棄捷希,返回冬季駐地。在法國支持下俄國出麵進行外交調停,對解決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權的爭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俄、法兩國的壓力下,交戰雙方於12月開始議和,結果,於1779年5月13日簽訂特申和約。和約廢除了奧地利-普法利茨協定。奧地利隻獲得巴伐利亞的一小部土地。其餘土地均歸還普法利茨選侯。
同時爭議其餘各方對巴伐利亞若幹省份的繼承權也得到承認。俄國和法國以擔保人身份在條約上簽字。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在警戒線式戰略時代頗有代表性。
當時,戰略行動的目標不在消滅敵方軍隊,而是占領其領土、補給基地和要塞。雖然從宣戰之日起到和約簽訂前後過了10個月,但這期間未發生過任何交戰。雙方都避免采取堅決行動,而隻進行複雜的調動,力圖通過部隊機動來切斷敵軍與其補給基地的聯係,以此逼敵退卻。最後,奧軍做到了這一點。
他們把弗裏德裏希二世的軍隊一步步逐出本國領土,還占領了巴伐利亞的若幹地區,贏得了這場戰爭。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對於軍事學術的發展毫無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