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誘降
自從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百萬大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緊接著1940年4月25月初,德軍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等國相繼淪陷。6月22日,法國投降。
這一消息很快傳遍整個世界。迅速得手的勝利使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的欲望無限地膨脹起來。自從1925年希特勒出版了自己的行動綱領《我的奮鬥》一書後,已經整整15年了。這期間,他建立了自己的衝鋒隊和黨衛軍,由一個啤酒店暴動的失敗者,一躍變成了德國政府的總理和整個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他的納粹黨黨旗已經在差不多整個西歐大陸飄揚。今天,希特勒感到他一生中輝煌的時刻已經到來。在西進占領歐洲一度旗開得勝之際,他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東方。多少年來,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強烈欲望不時地再現在希特勒深思熟慮的大腦中,尤其在這勝利之際。他早已覬覦蘇聯廣袤的領土,準備向蘇聯發動進攻。
為了避免兵家大忌的兩線作戰,希特勒希望此時能與英國媾和。他相信,隨著法國投降,此時英國人已經嚇怕了,隻要他做出和平姿態,英國人就會不戰而降。於是,希特勒通過瑞典向英國放出了和平試探。萬萬沒有想到,3天後,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通過廣播正式拒絕希特勒的“和平建議”。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作出對英登陸作戰的決定,下達了關於“海獅”計劃的第16號指令。希特勒感到有必要進一步明確顯示德國的力量,以使英國醒悟過來。他決定首先通過戰略轟炸並輔以政治誘降征服英國,英國如不投降便實施登陸。於是,一個代號為“海獅”的進攻英國的作戰計劃很快擬製完畢了。
“海獅計劃”總的戰略意圖是:從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懷特島以西的廣闊戰線上,進行一次奇襲性軍事行動。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為基地的3000架飛機去摧毀英國的防禦工事,在空戰中消滅英國空軍,並用火力製止住英國海軍,奪取製空權和製海權,派25個至40個師在盡可能寬闊的戰線上登陸,一舉占領英國。
德國領導人也已經看出,他們能否實現入侵不列顛的計劃,完全取決於能否控製英吉利海峽和他們在英國南部海岸選定的登陸地點的上空。完全掌握運輸艦隻上空和海灘上空的製空權,是實現橫渡海峽和登陸的決定條件。因此,必須摧毀皇家空軍和倫敦與海岸之間的機場係統。
此時,德國空軍的確實力雄厚。德軍空軍司令戈林對勝利毫不懷疑,他自恃擁有可以實現這一巨大目標的3支龐大的航空隊:
第2航空隊由凱瑟林將軍指揮,駐在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指揮部設在布魯塞爾,前沿指揮部設在灰鼻角。第3航空隊在斯比埃爾將軍指揮之下,駐在法國北部和西北部,指揮部設在巴黎,前沿指揮部設在多維爾。這2個航空隊是主力,總共有戰鬥機929架,轟炸機875架,俯衝轟炸機316架。第5航空隊在施登夫將軍指揮下,駐在挪威和丹麥。第5航空隊隻有部分兵力參加,它要比第2、第3航空隊小,隻有轟炸機123架,Me-110戰鬥機34架。
這3支航空隊可對英國形成半月形攻擊的態勢。而當時英國本土防空隻有戰鬥機約800架,高炮2000餘門。德國無疑擁有絕對的數量優勢。戈林向希特勒宣稱,他的空軍“隻需4天時間,就可像進犯波蘭那樣戰勝英國”。
為了迎擊德軍空軍的空襲,英國加強了自己的防空體係。經過努力英國已經構成了2道雷達探測網。第一道為本土防禦雷達網,能有效地監視飛行高度4500米以下的飛機;第二道為本土低空搜索雷達網,用於搜索760米以下飛機,並且在主要方向,配置了成千上萬的對空觀察哨,以彌補雷達情報的不足。
德軍Me-110轟炸機轟炸倫敦。空軍當局還在英格蘭西南部組建一個新的戰鬥機大隊,即第10戰鬥機大隊。大隊部設在巴思附近的魯德洛。其任務是負責英國西南部的防空作戰,截擊進入該地區上空的德軍飛機。第10戰鬥機大隊的建立,減輕了英格蘭南部第11戰鬥機大隊的負擔,使之能全力來保衛首都倫敦及其東南地區。可是當時,空軍的戰鬥機數量是嚴重不足的,戰鬥機生產成了一個大問題,還有飛行人員的補充,也相當困難。
法國投降時,英軍僅有1204門重型高射炮和581門輕型高射炮。這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因為,飛機生產工廠必須給以堅強的防禦,各個機場也應該有嚴密的防空力量,而西部港口、海軍基地以及許多工業區也應增設高射炮。按編製需要,英軍應有重型高射炮2232門,輕型高射炮1860門,可實際擁有的高射炮還不到需要量的一半,真可謂杯水車薪。當時英國高射炮的生產量非常低,每月隻能生產大口徑高射炮40門,並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所增加。為此,不得不暫時犧牲對倫敦以及其他一些城市的防禦,而把較多的高射炮用來保護飛機製造廠、機場以及其他要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