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仲英(1910②—?),字子才,經名隨菲友。幼聰慧,好槍馬。原名步英,以不屑與馬步芳為伍,改步為仲。1925年在其父營中任幫帶。1928年3月在河州起事,以反馮玉祥國民軍為號召,回民紛紛響應,眾至數萬,人稱之為“尕司令”。三次圍攻河州不克,被國民軍擊敗,流動於甘南、青海、河西走廊。又北行,兩攻寧夏城。退踞寧北漠南。欲率部東走未果,隻身出走山東,依馬鴻逵。後又西返,自寧夏入河西走廊,收集舊部,自稱河西警備司令。後為蔣介石收為新編三十六師,被任為師長。馬仲英曾兩次入新疆,與金樹仁、盛世才爭衡,後率部駐南疆,接受抗日思想。1934年率部分軍官到蘇聯學習。未久,三十六師瓦解。關於馬仲英在蘇聯之死因及時間,傳說不一。
馬仲傑,小馬仲英兩歲。隨其兄起事,勇猛善戰,人稱“二司令”。1930年曾在北平張學良主辦的軍官教導團中學習,畢業後,赴新疆參加作戰。1933年在七角井子攻城戰中陣亡。馬仲英三弟馬仲福,一直在馬步芳手下任職。
馬海晏家族中,任軍政職務者尚多,縣、團職以上者,不下20人。如為人熟知的馬良,係馬海晏之侄,原住癿藏,任臨夏縣參議長。解放後仍與人民為敵,糾眾作亂,自任司令。後被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俘獲,死於監獄中。
此外,在馬家軍閥部隊及行政機關中,還有許多要員,其中回族人居多,次為撒拉族人和東鄉族人,也有一些漢族人。因不屬於其家族世係,此處從略。容後有關部分敘述之。
〔注〕:①馬璘,亦寫作馬記麟,字玉清,東鄉族人。北莊門宦創始人馬葆真(1772-1826)的後裔。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馬葆真的長孫馬悟真率領北莊門宦教眾參加了馬占鼇起義。馬占鼇投降後,馬悟真也受到清軍的倚重,充任馬占鼇的左旗管帶。清末,馬悟真的侄子馬璘出任了甘州提督,1918年改甘州提督為甘州護軍使,1919年又改護軍使為鎮守使。馬璘繼任甘州鎮守使。1928年馬仲英起事後,曾與肅州鎮守使吳桐仁聯合抵製馬仲英,不料馬璘的士兵嘩變,馬璘隨即解甲歸田。後去麥加朝覲,死於香港。
②關於馬仲英的年齡,為曆來聚訟問題之一。1986年筆者走訪其夫人、時任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協常委的馬春秀,據雲:她屬雞,當年77歲,較馬仲英大1歲。由此推算,馬仲英當生於1910年。
二、同光肇基
馬步芳說:“我們的官,是從血裏撈出來的。”他這話的本意是說,馬家的官位得來不易,卻也歪打正著地反映了一個真實情況,即馬家軍閥是以各族人民特別是回族人民的鮮血作資本而發跡起來的。所以,談其起家,必須先從清同治、光緒年間,清王朝統治階級鎮壓回民起義談起。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日益腐敗的清王朝,把戰敗賠款和各種損失的重負全部轉嫁到各族人民頭上,人民無法生活下去,隻有起來反抗,反清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開始,撚軍起義也開始於同年。1853年福建、上海等地小刀會起義,1855年貴州苗族人民、雲南回族人民相繼起義。這些起義,特別是太平軍曾進入甘肅東部,對西北和甘肅各族人民有很大鼓舞、激勵作用。於是,1862年,即清同治元年爆發了始於陝西關中的西北回族人民大起義。在甘肅境內揭竿而起的,有河州、西寧、同心、寧夏(今銀川市)、靈州(今吳忠、靈武)、固原、平涼、張家川、肅州(今酒泉)等地的回族人民,形成著名的以下幾支武裝抗清力量:寧夏、靈州以馬化龍為首;平涼、固原、秦安以穆生花為首;西寧以馬文義、馬桂源為首;河州以馬占鼇、馬永瑞為首;肅州以馬文祿為首。這幾支武裝力量,基本上是在自己勢力範圍內糾集群眾,攻城略地,對抗官府;但在與清朝官軍作戰中,也有很大的流動性,自覺不自覺地起到相互策應的作用。之後,陝西起義的回民,以白彥虎、馬正和、禹得彥等為首,西向進入慶陽的董誌塬,號稱“十八大營”,之後,又繼續向西流動。於是戰火紛飛,烽煙遍野,先後蔓延東起陝北、關中,北到平羅一帶,西至西寧,西北到酒泉、敦煌的廣大地區。接著新疆天山南北的回民也紛紛舉義。從而使這次回族起義具有席卷波及整個大西北的規模。
這次回族起義的矛頭,首先指向清王朝反動封建統治。有的以扶明抗清相號召,辦事行文不用同治年號,以明朝崇禎紀年。有的響亮地提出:“回漢本是一家,仇恨隻在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申明“不許傷害欺淩,不許燒殺搶劫”的紀律。但在急風暴雨的大浪潮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在狹隘民族意識支配下的盲目燒殺和擾害現象難以避免,從而未能廣泛團結各族人民一致抗清。而且幾支起義武裝之間缺乏應有的配合與聯係,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步調不一。這些弱點,都是導致後來失敗的重要因素。
腐敗的清王朝麵對如此大規模的起義反抗力量,十分驚恐,竭力拚湊軍隊前來鎮壓,但曆時四五年之久,並未收到“平定”之效。進剿清軍經常處於缺兵、缺餉,顧此失彼、捉襟見肘的窘境之中,同治五年(1866),陝甘總督楊嶽斌給皇帝的奏折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