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極擴軍
由蔣介石於1946年發動的這場“反共”反人民的戰爭,對共產黨來說,是被迫起而應戰,而且無論是戰爭之前或戰爭之中,都力求和平解決問題,以減少國家民族之損失和人民的災難;即使在節節勝利之際,也盡量給國民黨各個戰場上的將領以機會,使之能翻然自新,走上光明之路。中共對馬步芳、馬繼援進行的勸告工作,已如前述,而對馬鴻逵的爭取工作則做得更多。早在抗戰剛剛勝利的1945年12月25日,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賀龍就派馬紹常由陝西定邊去銀川見馬鴻逵,勸他不要參加蔣介石即將發動的“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並贈以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一書和國民黨將領高樹勳起義電文的抄件。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後,十九兵團政治部聯絡部長甄華又動員原寧夏交通處處長孟寶山,去銀川麵見馬鴻逵父子,勸其接受人民解放軍關於國內和平的八項條款,以和平方式解決寧夏問題。同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後,蘭州市軍管會副主任韓練成又給馬鴻逵寫信,勸其認清形勢,歸順人民。無奈這些苦口婆心,都未能使馬鴻逵父子回心轉意,他們執迷不悟,拒絕和談,決心與共產黨解放軍較量到底;加上蔣介石不斷在後麵給他們撐腰打氣,這就必然使他們最後走入絕路。
1949年8月中旬,馬鴻逵從廣州飛回寧夏後,即積極擴軍整軍,布置迎戰。首先是新成立一個賀蘭軍,他解釋說:“這是取嶽武穆‘踏破賀蘭山闕’之意,是有曆史意義的。將來失敗了,還可以到賀蘭山打遊擊。”其次是將原有部隊進行改編、調整和補充。當蘭州形勢緊張,馬步芳向馬鴻逵求援時,馬鴻逵也作了一些出兵進援的姿態,組織援蘭兵團,以盧忠良為指揮官,馬全良為副指揮官,計劃以一二八軍、賀蘭軍附有騎兵、炮兵集結於靖遠後,斜插西蘭公路,以解蘭州之圍。盧忠良率主力到達中寧附近,先頭部隊進到海原縣屬的長流水一帶,馬全良則到達興仁堡,即停止前進,觀望變化。又命令十一軍附有騎兵、炮兵進擊固原,截擊解放軍右側,先頭部隊已到達吳忠堡。原來馬鴻逵雖然因與馬步芳爭“西北王”寶座鬧得很僵,但畢竟“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當解放軍攻來時,他不是不想對馬步芳伸出援助之手,當然他首先想到的還是保寧夏,保存自己的實力,所以援蘭是試探性的。當蘭州一解放,他的軍隊便立即收縮回來。馬鴻逵一方麵加緊將金銀細軟和全家老小以飛機運往重慶、台灣,一方麵向其高級部屬下達頑抗到底的命令說:“將放棄的地方,一麵放水,一麵燒倉庫,節節抵抗,直到軍隊打光為止。並控製好飛機場,以便最後用飛機把你們接出去。銀川城內放火時,先由我的公館燒起。”又對黨政軍紳商各界講話說:“寧夏要效法太原閻錫山的辦法,抵抗到底。就是損失淨盡,也在所不計。最後閻錫山還不是當了行政院長嗎?”原來他是想以其部屬的鮮血和寧夏人民的生命財產,作為向國民黨蔣介石換得自己更高地位的籌碼!
9月1日,馬鴻逵應蔣介石電召,飛往重慶,住於歌樂山下的連家花園,由國防部長徐永昌傳達蔣介石的命令,讓“寧馬”部隊南下,在漢中與胡宗南會師,然後到四川,協同蔣介石部隊作戰。蔣介石這個如意算盤無異癡人說夢:“寧馬”部隊差不多全是寧夏人,如何肯離開家鄉?即令裹脅而走,當時甘肅和關中解放大軍雲集,何能進得寸步?所以這個計劃終成泡影。倒是馬鴻逵算是離開了險地,暫時不用心驚肉跳。而且他在離開寧夏之前,還留下了兩支殺手鐧。一個是密囑其子馬敦靜及其高級將領:“寧夏軍事,隻有靜兒和各軍官負責,他人不得過問。”這裏所說的“他人”,是指其堂兄馬鴻賓,因為他窺測馬鴻賓已不穩,不肯讓馬鴻賓將一個完整的寧夏拱手交給共產黨。另一個是命令盧忠良攻擊下馬關的解放軍,還意在譏諷地說:“你把下馬關的解放軍趕掉,排除寧夏左翼的威脅,那時好和共產黨講條件。”於是,遂有下馬關偷襲解放軍之戰。
二、頑抗而敗
當時同心縣下馬關駐有解放軍三邊獨立第二師,主力和炮兵都駐在下馬關城內。盧忠良率四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於9月2日從金積、靈武出發,當晚到達石溝驛以東地區,第二天傍晚,到達韋州,韋州原駐騎兵十九團和黑馬隊一個營,亦統由盧指揮。晚6時,部隊向下馬關前進。盧倚優勢兵力和出其不意的偷襲,要為馬家報效,令一個團威脅和牽製下馬關城西,其餘部隊突向郊區的解放軍猛烈襲擊。當時解放軍認為蘭州已經解放,寧夏亦指日可下,疏於戒備,受到襲擊,倉促應戰,未得展開火力。有兩個連200餘人,憑借村莊頑強抵抗。盧原計劃用炮兵加以消滅,韋州保安司令馬彥說:“快解放了,不要得罪解放軍。”參謀長萬民和也請解除進攻令,盧遂下令停止進攻。深夜,解放軍撤退,下馬關及附近村莊即被“寧馬”占領。次日,盧忠良不敢久停,率部撤回金積、靈武,下馬關複為解放軍收複。
9月5日,國民黨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在吳忠堡召開軍事會議,馬全良、盧忠良、馬光宗、馬寶琳、馬英才等參加。會議決定:(1)破壞青銅峽公路,加強牛首山製高點的防禦力量;(2)在必要時,執行放水、放火計劃;(3)三個軍各自固守防區,其部署是:兵團主力一二八軍扼守寧夏屏障金積、靈武、吳忠地區。該軍軍長盧忠良,副軍長馬寶琳、何曉霆,參謀長萬民和,轄第二五六師(師長馬福元)、三五六師(師長馬寶琳兼)、保三師(師長周福財)。以軍部和二五六師駐守靈武,保三師駐守吳忠堡,三五六師與賀蘭軍保一師(師長王有祿)的兩個團駐守金積、牛首山和青銅峽。此外,騎十師第二旅在滾泉、石溝驛一線警戒。金靈國民兵司令馬得貴率兩個總隊共3000人,以及陝北三邊保安司令張廷芝率領600人配合作戰。以上駐守金靈地區的總兵力近3萬人。十一軍駐守銀川地區,該軍軍長馬光宗,參謀長張寄亞,轄一八九師(師長馬世俊)、一六八師(師長馬清)、保四師(師長馬全忠)。以軍部和一八九師駐守銀川城,一六八師駐守新城。保二師駐守葉盛堡、望洪堡(暫歸賀蘭軍指揮),全軍近2萬人。賀蘭軍駐守寧朔一帶,該軍軍長馬全良,副軍長馬英才、王伯祥,參謀長鄭毅民,轄二五七師(師長馬英才兼),保二師(師長馬義忠)。以軍部駐守小壩,二五七師駐守大壩、小壩一線,保二師駐守瞿靖堡。另配屬騎兵第一旅於廣武、棗園警戒。該軍由於是剛拚湊而成,裝備和戰鬥力極差,僅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