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平談判。在金靈之戰的同時,雙方的和平談判也在進行。前已交代,解放軍十九兵團先派孟寶山到銀川,勸馬鴻逵和平解決寧夏問題,遭到馬的拒絕。9月上旬,以郭南浦為首的7人勸降團經同心、中寧,通過雙方火線,到達銀川後,即與寧夏省政府秘書長馬廷秀接觸,溝通了一些情況,但他們卻遭到馬敦靜的嚴密監視,不得與外麵接觸,未得展開工作。這時,駐中寧的馬鴻賓悄悄來到銀川。他過去到銀川,總是高級文武官員包括馬鴻逵在內到城郊迎接,此次則無人知道。馬廷秀、馬敦靜和馬如龍等相繼到馬鴻賓的“五畝宅”住處去看望。馬鴻賓對馬敦靜以家長的姿態教訓說:“你避我幹啥?家務事可以商量,你阿大(臨夏人口語,即父親)走了,你能否負責?我看以和為好,打不出什麼名堂來。至於你阿大的安全問題(指馬鴻逵在重慶被蔣介石控製的問題),不要顧慮。那好辦,就說軍隊掌握不住了。”馬敦靜低頭不語。馬鴻賓又說:“你回去連夜召開軍官會議,商量辦法,簽名蓋章,共同行動。把省政府的人也參加上。”但他這位伯父的話,對馬敦靜不可能起什麼作用,因為他的父親早已給他交代:“寧夏的事不讓他管。”9月17日,馬鴻賓搭徐永昌的飛機到了包頭,19日返回。等徐永昌飛機次日清晨飛返重慶時,馬敦靜卻悄悄搭乘逃之夭夭,他對其伯父、對其將領都不辭而別,正如人們所說,他是“暗走”。但是,紙裏是包不住火的,“暗走”的消息很快便在寧夏高級軍政人員中傳播開來。馬敦靜一走,最大的障礙消除,一些將領、官員就敢講心裏話了。馬鴻賓則以老主席、現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的名義,主持寧夏問題的和平解決。19日清晨,盧忠良與馬全良商定,在仁存渡召開會議,參加者有盧忠良、馬全良、馬英才,並由盧忠良代表馬光宗。會議決定:立即停止戰鬥,致電解放軍,表示願意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並嚴禁放水、放火,保護地方安全,保護倉庫物資。會後,馬光天趕到。在發電領銜問題上,最後決定由馬全良領銜。盧忠良將決定電話通知馬光宗,馬光宗立即將停在銀川機場的一架國民黨空軍飛機扣留。
馬光天返回銀川,向馬廷秀傳達將領們的決定,讓他起草電文。馬廷秀寫好後,送請馬鴻賓斟酌。馬鴻賓指出:馬鴻逵尚在重慶,要考慮他的安全,措詞不要太激烈。最後定稿電文如下:
申、哿電(九月二十日)
國民黨秉國以來,領導無方,紀綱不振,民生凋敝,致戰禍彌漫全國,強者死於炮灰,弱者流於溝壑。刻又戰事迫近西北,麵臨寧夏。全良等不忍地方七十萬軍民遭受塗炭。乃於本月二十日停戰,服從毛主席領導,實行民主,俾人民登於衽席,國基安如磐石。至於軍事如何改編,政治如何革新,聽候協商,一致
服從。
此電署名者是:寧夏賀蘭軍軍長馬全良、一二八軍軍長盧忠良、十一軍軍長馬光宗、副軍長兼三五六師師長馬寶琳與何曉霆、賀蘭軍副軍長兼二五七師師長馬英才與王伯祥、一八九師師長馬世俊、二五六師師長馬福元、一六八師師長馬清、保一師師長王有祿、保二師師長馬義忠、保三師師長周福財、保四師師長馬全忠、騎一旅旅長馬得英、騎二旅旅長馬萬榮、保安副司令馬如龍,保安司令部參謀長馬光天、處長馬希賢、柴桂勳、馬友梅、金鍾秀、張銑一、孫立正、許德勇、王桐賡、王寬、馬敦禮。
但馬鴻逵並不死心,20日傍晚從重慶打來電話,由馬如龍接話。他先問寧夏戰事情況,馬如龍以阿拉伯語彙回答說:“滿拉不念經了。如再強迫,就要拿囊噶(念經的木板)放在阿訇的尕洛(頭)上哩!”馬鴻逵說:“我無別意,無非是不忍寧夏70萬人民遭受塗炭。現在仍叫尕老二回來和你們一同幹,好不好?”馬如龍隻好直白地回答:“我們已經起義了,不要再來。”接著,馬如龍隻聽到話筒中傳來大哭聲。這個哭聲就是馬鴻逵在寧夏大地上最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