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軍力三百年不衰的大明王朝(1)(2 / 3)

那麼,朱元璋究竟是生在濠州鍾離,還是生在泗州盱眙呢?我們根據什麼來確定朱元璋的出生地呢?最準確的根據就是朱元璋的自述,也就是說他父親五十歲的時候居住在鍾離之東鄉,而朱元璋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生的。因為《世德碑》和《皇陵碑》中都說朱元璋生在“鍾離之東鄉”,而兩者都是朱元璋自己親筆或認可的,朱元璋既然可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貧苦出身,自然沒有必要隱瞞自己的出生地,所以其中的記載應該可信。

但是,這裏有一個疑問,據《禦製皇陵碑》記載,“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朱元璋自稱父親去世時自己十七歲,可是《皇陵碑》和《太祖實錄》卻說朱五四(朱元璋的父親)是在50歲時生的朱元璋,這在時間上就產生了分歧。因此,很多人據此認為朱元璋生於“鍾離之東鄉”的說法是錯誤的。其實,虛說年齡湊整是古人的慣例,況且當時貧窮之家,顛沛流離,朱元璋記憶有誤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既然朱元璋的兩個哥哥都不是生在盱眙的,朱元璋就更不可能是在盱眙出生的了。

2.從朱重八到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奇怪的名字呢?其實,朱重八不是朱元璋的乳名或是小名,而是曾用名。因為按當時元朝的規定,漢人老百姓是不能取名的,隻能依據父母年齡之和或者兄弟排行取個編號。

朱重八自幼家庭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災荒和瘟疫,孤苦無依,於是入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為小沙彌,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但是,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重八隻得離鄉為遊方僧。在做了三年的遊方僧之後,朱重八後於至正八年(1348年)又回到皇覺寺。

然而,湯和的一封信讓朱重八明白:天下即將大亂,自己的命運或許會從此改變。於是,朱重八就參加了起義軍,在郭子興手下,他率兵出征,有攻必克,他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很有計謀,處事冷靜,思慮深遠,還很講義氣,這一切讓他有了崇高的威信。於是,郭子興漸漸把他當成了自己的智囊,還讓他作了衛隊長,並將其招為女婿。

也就在此時,朱重八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所謂“璋”,就是一種尖銳的玉器,“誅元璋”,朱重八把自己比作了誅滅元朝的利器。而朱元璋這個名字在以後近二十年的時間裏讓元朝統治者聞之皆喪膽。

3.華麗的轉身

朱元璋在成了郭子興的乘龍快婿後,開始在元末亂世中嶄露頭角。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計降驢牌寨地方武裝3000人,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收精壯2萬,嚴加治理,後率兵克滁州,擁眾3萬餘,號令嚴明,軍容整肅,甚得民心 。十五年春,朱元璋又率部克和州(今和縣),奉命總領諸將。時元軍10萬來攻,聲勢滔天,朱元璋守城三月,屢次設計擊退元軍。後來,郭子興病故,朱元璋統其軍,被小明王韓林兒授為左副元帥,奉宋龍鳳年號,以令軍中。

不久,朱元璋統領軍隊渡江攻占集慶(應天府),采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招納賢才,積極整頓秩序。1363年,在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先用火攻,繼扼湖口,水陸伏擊,殲滅陳友諒大軍60萬,並擊殺陳友諒,創下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範例。1367年,朱元璋又命徐達、常遇春率師出征,滅掉張士誠。第二年,朱元璋正式於應天即位,建國大明,號洪武。

那麼,明朝的“明”是什麼意思,朱元璋又為何定國號為“大明”呢?我們知道,朱元璋起初奉小明王韓林兒為主,而韓林兒本為韓山童之子,韓山童則是元末活動於河南、河北一帶的白蓮教首領。韓林兒承父衣缽,自然成了白蓮教的首領,可他為什麼叫“小明王”呢?原來,這個“明”又與明教有關。其實,白蓮教吸收了明教的教義,即“明王出世”,以號召天下百姓反元。後來,小明王韓林兒沉入江中身亡,就有人傳言是朱元璋安排的。而朱元璋稱帝後,建國號為“大明”,更是讓世人生出諸多疑問:朱元璋是否是明教弟子?朱元璋與“明”有何不解之緣?如今,這些已經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