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辛亥革命的致命一刀
清朝末年,中國內憂外患,各階層愛國人士紛紛走上曆史舞台,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振興中華,實現國家獨立、富強。在農民階級、清政府內部洋務派、資產階級改良派救國措施相繼失敗後,由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登上曆史舞台,準備給搖搖欲墜的清政府致命一擊。
1894年,懷抱“改良祖國”大誌的孫中山向李鴻章遞交《上李傅相書》,對國家政策提出多項改革建議,卻被李鴻章斷然拒絕。報國無門的孫中山憂憤之際開始了他革命救國的道路。
1895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辦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興中會,拉開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序幕。1905年8月,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和黃興、宋教仁領導的“華興會”等愛國組織在日本東京聯合成立了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任同盟會總理。該政黨將“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綱領,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口號,開始了以建立“中華民國”為目標的一係列武裝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晚,起義軍在武昌發動起義,一聲槍響,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麵爆發。當天夜裏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向督署發起猛攻。次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於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義勝利了!10月11日夜、10月12日淩晨,革命黨人相繼光複了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此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實現獨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武昌起義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鍾,貌似強大的清朝這匹二百多年的駱駝被最後的一根稻草壓倒了。
4.袁世凱的溫柔一刀
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苟延殘喘到1911年,居然存活了72年,現在看來不得不承認是個奇跡。當時天下形勢如同河決魚爛,已經無法收拾。就連李鴻章都曾哀歎,認為中國遇上了三千年來未有之奇變:外有列強環伺,恃強淩弱;內有革命起義風起雲湧。當時日本蠢蠢欲動,想要侵略清朝的附庸國——朝鮮。李鴻章拒絕出兵保護朝鮮,他說:“大清朝我都不敢保證它有二十年的壽命,何況是高麗?”結果一語中的,朝鮮很快被日本占領,而清朝的滅亡也不幸被他言中。
時間最終來到了1912年,這一年,是曆史上最為尷尬的年月:既是民國(元年),又是清朝(宣統三年)。
誰來打破這“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尷尬年月?
當時的焦點人物是孫中山和袁世凱。
孫中山已於1912年1月1日(陰曆年十一月十三日。當日中華民國通電各省廢除陰曆,改用陽曆)宣布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然而清朝的軍隊在袁世凱的統帥下,正紛紛開赴前線。
在強大的清軍麵前,南方各省軍隊紛紛難支。
於是,南北形成對峙之局。
對此,南京臨時政府多數國會臨時議員要求與清帝議和。孫中山拒絕議和。汪精衛對孫中山先生說:“你不讚成議和,難道是舍不得總統嗎?”在各方麵的壓力下,孫中山先生最後不得不同意議和。於是,和議繼續進行。南京方麵向袁世凱提出:和議成功後,保舉他為大總統。
時任內閣總理的袁世凱,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許諾他就任大總統的保證之後,便在列強使節的支持下開始逼宮。外國商會也紛紛致電攝政王載灃、總理大臣奕劻和袁世凱,要求清廷立即接受共和政體。所有的外國輿論機構也都被調動起來。這樣一來,清帝退位一事就變得輕而易舉。
民國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張謇向袁世凱獻策,請袁世凱指示段祺瑞、黎元洪出麵,以南、北方軍人的公意,即以武力相威脅,逼迫清帝退位。
在這種情形下,袁世凱內心裏雖然躊躇滿誌,但外表上卻是一副沉痛無奈的樣子。他來到紫禁城,進入養心殿,拜見6歲的皇帝溥儀和隆裕太後(即光緒皇後,慈禧太後的侄女)。
袁世凱跪在地上,滿臉是淚,哽咽著說著時局的險惡和內外的重重壓力。隆裕太後更是老淚縱橫,仿佛末日即將來臨。事實上,這一次袁世凱直接向隆裕太後提出了退位的問題。而隆裕太後見大勢已去,也隻好接受袁世凱的這溫柔一刀。
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後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統治中國達267年之久的清王朝宣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