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美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剖析(1 / 2)

“國家導彈防禦係統”剖析

自從1999年初以來,伴隨著美國大選的臨近,美國民主黨控製的政府和共和黨控製的國會一呼一應,相互配合,掀起了加緊發展“國家導彈防禦(NMD)係統”的浪潮。1999年1月,美國國防部宣布,對NMD計劃進行新的重大調整,大幅度增加NMD計劃經費,並提出與俄羅斯磋商修改“反彈道導彈”(ABM)條約,以便為美國在2005年部署NMD係統掃除政治障礙;1999年3月,美國國會眾參兩院相繼通過議案,要求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把盡快部署NMD係統作為美國的一項國策;隨後不久,美國總統克林頓於7月初正式批準了這項議案,使之成為美國的一項法律;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加緊研製和試驗NMD係統,積極準備部署方案,以便為其在2000年決定是否部署NMD係統作好準備。2000年初,美國彈道導彈防禦局(BMDO)確定,把2000年的第一位重點任務,定位為完成NMD係統的部署準備審查,並要求在2001財年為NMD計劃撥款19.2億美元,約占彈道導彈防禦局該年度總預算的43%。這是自克林頓於1993年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第一次把NMD計劃擺到如此高的地位。

設想方案

美國人所說的“國家導彈防禦(NMD)係統”,是指用於保護美國全國50個州免遭有限數量遠程彈道導彈攻擊的地基戰略彈道導彈防禦係統。按照現在的構想,NMD係統將主要由預警係統、“地基攔截彈”(GBI)、“地基雷達”(GBR)和“作戰管理與指揮、控製、通信”(BM/C3)係統等部分組成。

預警係統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部署在空間的預警衛星,近期用現有的“國防支援計劃”(DSP)預警衛星,遠期用正在研製的“天基紅外係統”(SBIRS)預警衛星,利用星上的紅外探測器,及時發現敵方彈道導彈的發射;另一部分是改進的現有預警雷達,主要用於確認預警衛星的預警,並提供來襲導彈的飛行彈道數據。計劃改進的預警雷達有5部:3部是沿著北極圈部署的“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分別配置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克利爾、格陵蘭島的圖勒和英國的菲林代爾斯;2部是部署在美國東西海岸的“鋪路爪”雷達,分別配置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比爾空軍基地和馬薩諸塞州科德角的奧堤斯空軍基地。

“地基攔截彈”是用於在大氣層外(100千米以上的高度)攔截來襲導彈的先進動能武器,由一個稱之為“大氣層外攔截器”(EKV)的動能殺傷彈頭和多級助推火箭等組成。EKV本身是一個能夠自主作戰的高速飛行器,由紅外導引頭、製導設備、姿控與軌控推進係統和通信設備等組成,通過直接碰撞摧毀來襲導彈的彈頭。

地基雷達是一種X波段的高精度、多功能雷達,主要執行三大方麵的任務:對來襲目標進行監視、跟蹤和識別;引導地基攔截彈飛向目標;對攔截結果進行評估。美國已經在誇賈林靶場建成一部試驗用的地基雷達樣機,其探測距離約2000千米。而未來實際部署的地基雷達的探測距離將擴大到4000千米。

由於地基雷達的視野將受地平線的限製,為了在雷達視距之外攔截來襲的導彈,美國國防部設想的NMD係統還將需要幾部前沿部署的X-波段雷達,用於為已經發射出去的地基攔截彈提供飛行中的目標修正數據和目標識別數據。未來一旦部署了“天基紅外係統”的低軌道衛星(由24顆小衛星組成的星座),也可以由該衛星代替前沿部署的X-波段雷達。

“作戰管理與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包括大約14個“飛行中攔截彈通信係統”)是國家導彈防禦係統的“大腦”和“中樞神經”。其主要功能是:接收、處理和融合各種探測器獲取的目標數據;製定防禦作戰交戰計劃;下達發射攔截彈的命令;並通過通信係統把整個係統聯結成為一個協調工作的整體。

基本作戰方式

防禦彈道導彈攻擊的作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世界上任何國家想要用彈道導彈攻擊美國,其射程至少要要在5000千米以上。這樣的彈道導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最多隻需飛行大約30分鍾的時間。“國家導彈防禦係統”必須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及時探測到導彈的發射,跟蹤來襲彈道導彈並測量飛行彈道參數,識別出真假目標,然後發射攔截彈進行攔截並判斷攔截的結果。如果第一次未能攔截到來襲的導彈,還要再次進行攔截。

按照設想,“美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的作戰方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