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戰勝強大的敵人,僅靠武裝鬥爭還不夠,還必須將其他戰線、其他形式的鬥爭開展起來,與武裝鬥爭相配合,發揮對敵鬥爭的整體效應。毛澤東指出:“沒有武裝鬥爭以外的各種形式的鬥爭相配合,武裝鬥爭就不能取得勝利。”為此,必須開展協同於戰爭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多種戰線的鬥爭,包括與敵人的政治談判鬥爭和爭取敵軍、瓦解敵軍的鬥爭。解放戰爭前的“重慶談判”,起到揭露美蔣反革命的伎倆、爭取社會各界、教育全國人民的作用,使人民對蔣介石的反人民動向引起警覺。隨後的“北平談判”,揭露了國民黨政府企圖取得喘息機會以便卷土反撲的陰謀,使人民在精神上樹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準備。在解放戰爭激烈的軍事鬥爭過程中,毛澤東又將軍事鬥爭與瓦解敵人的工作加以密切配合,爭取了大批敵人的起義、投誠或接受和平改編。我黨在敵占區內,也精心組織群眾,開展了蓬蓬勃勃的多條戰線的鬥爭;解放戰爭時期,蔣管區農民的抗租、抗捐、反抓丁、反惡霸的鬥爭,城市工人、學生和市民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鬥爭,左翼文人在文化戰線上的反蔣與民主愛國鬥爭等,形成波瀾壯闊的對敵合圍之勢。從而使敵人陷入到處挨打的困境,顯示了人民群眾的整體威力,加速了敵人的滅亡和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
5.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關於革命根據地的理論,是在批判和糾正紅軍隊伍中存在黃巢、李闖式的流寇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闡明了革命根據地是“工農武裝割據”路線的必要條件,並在抗日遊擊戰爭中加以重申和係統化。毛澤東把根據地比作執行戰略任務的戰略基地,他說:“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托。”在解放戰爭中,他又進一步告誡全黨:“必須人人下決心,從事最艱苦的工作,迅速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革命根據地是進行革命戰爭的依托和戰略基地,是實行人民戰爭的必要條件。革命根據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政治上,是團結人民的中心,具有強勁的吸引力。如當年的以瑞金和延安為中心的根據地,猶如燈塔一樣照亮著人們的心,指引著人民鬥爭的道路,成為中國人民大眾向往的聖地,吸引著無數熱血青年奔向革命;軍事上,是戰爭的依托,人民軍隊在根據地內如魚得水,依靠良好的群眾條件,有效地殲滅敵人;是軍隊戰鬥後休整、補充和訓練的基地,使軍隊能及時得到補充,安心休養生息,無幹擾地組織練兵;經濟上,是提供戰爭所需財力物力和各種戰爭保障的後勤基地,保證軍隊的生存和發展。
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第一年的後半年,他集中了34個旅25萬兵力進攻我陝北根據地,企圖一舉消滅我根據地,消滅我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統帥部。當時毛澤東身邊隻有6個旅的2.7萬人兵力。毛澤東基於這塊根據地對全國解放戰爭中的巨大影響,堅持就地與敵人周旋,引誘敵人和調動敵人,使敵人四處奔波,卻始終找不到毛澤東和我軍主力在哪裏,敵人在混混沌沌中,接連在青化砭、羊馬河和蟠龍三個戰役中,被我全殲3個旅又一個保安團,使我軍穩住了戰局。陝北三戰三捷的戰例,充分顯示了革命根據地的威力。陝北根據地是我黨經營多年的老根據地,軍民血肉相連,人民群眾自覺地掩護我軍、封鎖消息、把握敵情,因此,戰略上我軍雖處劣勢,但在戰役戰鬥上我軍能自如地形成優勢,從而保證了戰役的勝利。
6.創造一整套適應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戰略戰術是進行戰爭的方法,不同的戰爭有不同的方法。中國人民進行的人民戰爭,區別於曆史上所有的戰爭,因此,必須創建適應人民戰爭特點所需要的方法。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同樣也將有它自己的表現,並將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毛澤東在指導中國人民開展人民戰爭過程中,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則,趨利避害,靈活機動地指導戰爭,從而創造了我們自己的一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