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蚯蚓 第一章
五月的一天,一代科學大師、原“塔克-克拉沙漠改造國家工程”指揮長、72歲的錢石佛先生,在妻子蔡玉茹和兒子錢小石陪同下,來到北京市公安局正式報了案,他告發的犯罪嫌疑人是現任指揮長魯鬱。
魯鬱今年48歲,是錢先生的學生,也是錢先生十年前著力推薦的接班人。
從烏魯木齊坐直升機出發,在空中俯瞰塔克-克拉大沙漠,你能真正地體會到現代科技的威力――惡之力。現代科技激發了溫室效應,在中亞一帶形成了更為幹燥的局部氣候,短短兩百年間就使新疆的沙漠急劇擴大,使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克拉瑪依沙漠聯成一片,並取代撒哈拉成了世界沙漠之王。類似沙漠的形成,通常是大自然幾百萬年的工作量,而現在呢,即使把溫室效應的孕育期也算上,滿打滿算不超過五百年時間。
從舷窗裏放眼望去,視野中盡是綿亙無盡的沙丘,一派單調的土黃色。偶然可見一片枯死的胡楊林或一片殘敗的綠洲。沙漠的南部,即原屬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區域,沙丘更為高大,方圓幾百公裏不見一絲綠色。這兒原有一條縱貫沙漠南北的公路,是20世紀末為開發塔中油田而建。公路兩旁曾經有精心護理的防沙林,用水管滴灌,綠意盎然,在死氣沉沉的土黃色上圍了兩條漂亮的綠腰帶。但自從油田枯竭及沙漠擴大後,這條公路和防沙林帶再沒有人去維護。公路早被流沙吞噬,防沙林全都枯死,又被流沙半掩,隻露下枯幹的樹尖。
直升機到了沙漠腹地。現代科技在這兒展示著另一種威力。與前邊沙丘的顏色截然不同,呈明亮的藍黑色。藍黑色區域有數千平方公裏,總體上呈相當規則的圓形,邊緣線非常整齊。直升機低飛時可以看出,這兒的沙丘並非通常的半月形(流動沙丘在風力作用下總是呈半月形),而是呈珊瑚礁那樣複雜的結構,多是一些不規則的同心圓累積而成,高低參差,棱角分明,顯然不再具有流動性。兩位警官靠在打開的艙門上,聚精會神地往下看,朱警官問錢小石:
“呶,這就是沙漠蚯蚓的功勞?”
“嗯,它們是我爸爸和魯鬱大哥一生的心血。不過,我爸爸曆來強烈反對使用‘沙漠蚯蚓’這個名字,他說,這個名字把‘生命’和‘機器’弄混淆了。它們絕不是類似蚯蚓的生物,而是一種能自我複製的納米機器。納米機器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和生物已經很難嚴格區分,但絕對不能混為一談。是否需要我講一下納米技術的發展?”
朱警官在公安大學上學時,自修有物理學學位,不過他仍笑著說:“請講。”
早在1959年,著名科學家理查德·費因曼發表了一個題為“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指出,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製造工藝從來都是“自上而下”,是以切削、分割、組裝的方式來製造,那麼,為什麼不能從單個分子、原子“自下而上”進行組裝?甚至可以設計出某種特殊的原子團,賦予它們類似DNA的功能,在有外來能量流的條件下,“自我建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身體,就像蚊子卵能自我建造一個微型航空器,蠶卵能自我建造一個吐絲機那樣,而且能無限複製(注)。
科學史上普遍認為,這次演講象征著納米技術的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