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康自選集中 生存實驗32(2 / 2)

又240年後,納米技術獲得真正的突破。一位年輕的天才,錢石佛,設計成功了一種矽基原子團,它可以吸收自然界的光能作為自身的動力,吞食沙粒,在體內轉化成單晶矽,並能形成某種善於捕捉光子的量子阱,在體表形成藍黑色的可以減少反射的氮化矽薄膜。這些結構共同組成了高效的光電轉換係統,效率可達45%以上。當然最關鍵的是:這種原子團具有自我複製功能,當身體長大到一定程度,就像絛蟲那樣分成幾節,變成獨立的個體(蚯蚓在特殊情況下也能這樣繁殖)。它們的身體殘骸則像珊瑚礁那樣堆積,造成沙漠形態的大轉換。轉換後的“固態沙漠”仍然不適合綠色植物的生長,仍是絕對的生命禁區。但不要緊,這些藍黑色殘骸保存著它“活著”時吸收的全部光能,是高能態物質,可以收集起來,很方便地轉化為電能。這樣,改造後的沙漠就成了人類最大的能源基地,而且是幹淨的可再生能源。

用“蚯蚓”來做它的綽號並不合適,它的身體很小,一個隻有一毫米長。但由於它強大的自然複製功能――不要忘了,它在自然界沒有天敵,沒有疾病!――它在短短30年內就覆蓋並改造了七千平方公裏的沙漠,按地球表麵平均年光照總量5900MJ/m2計算,相當於六億千瓦的巨型電廠!正因為如此,它們才得了“沙漠蚯蚓”這個褒稱。蚯蚓也是改造大自然的功臣,遠在人類開始耕耘土地之前,蚯蚓就默默地耕耘著地球的土壤,它們對環境的良性作用,沒有哪種生物能比得上――除了人類,但人類的作用是善惡參半的。

兩位警官興致盎然地說,他們對“沙漠蚯蚓”早聞其名,但一直沒機會目睹。等到達基地後,請錢先生盡快讓他倆見見實物,正所謂“先睹為快”!錢小石笑著說:這沒問題,太容易了。

前邊就是基地。指揮部和研究所建在高大的沙丘之下,所以地麵上除了有一塊不大的停機坪外,和其他沙麵沒有什麼區別。直升機停下,他們跳下來,踩在藍黑色的沙沙作響的沙麵上。錢小石彎腰順手抓起一把沙子,舉到兩位警官眼前說:

“呶,這就是沙漠蚯蚓。”他看到兩位警官懷疑的目光,笑著肯定,“對,這可不是沙子,也不是它們的殘骸,這就是它們。”

朱警官接過來,它們硬梆梆沉甸甸的,由於強烈的光照而觸手灼熱。顏色是藍黑色,形狀呈規則的長圓形,兩頭渾圓,與沙粒顯然不同。單獨個體的個頭非常小,肉眼很難辨清它們的細部構造,比如看不清用來吞吃沙粒的口器,也感覺不到它們在“動”。女警官小李懷疑地問:

“這就是沙漠蚯蚓?活的?”

錢小石笑著說:“對,要是按老百姓的說法,它是‘活’的。按我爸爸的說法是:這些微型機器目前都處於正常運轉狀態。”

李警官相當失望:“鼎鼎大名的沙漠蚯蚓,原來就這麼個尊容啊。難怪錢老不同意稱它為生命,它的確算不上。依我看連機器也算不上,隻能算是普通沙粒。”

地下建築的大門打開了。一位女秘書迎過來,笑容可掬地說:歡迎歡迎!魯總在辦公室等你們。錢小石搖搖頭,歎息道:

“讓我爸這麼一鬧騰,我真沒臉去見魯鬱大哥和大嫂。唉,躲不過的,硬著頭皮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