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曆時六年的襄樊之戰(2 / 2)

呂文德死後,南宋另派在兩淮抗擊蒙古軍有功的李庭芝為京湖製置大使,繼續督師進援襄樊。又令太師賈似道的親信範文虎從中進行牽製。範文虎以賈似道為靠山,相互勾結,根本不以襄陽告急為意,拒不出兵。

呂文煥得不到救援,隻好率襄陽守軍萬餘人出擊突圍,進攻襄陽西麵的萬山堡,結果被蒙古軍擊敗,被迫又退入城中。沒有南宋援兵的艱苦情況下,襄、樊兩城軍民利用江麵上的一座浮橋相互支援,共同堅守。他們拆房屋作柴,縫鈔幣當衣,絲毫沒有動搖守城的決心。

1271年,忽必烈稱帝,改國號為“大元”。範文虎在南宋朝野的一片呼籲下,不得已令總統殿前司兩淮諸軍援襄,與阿術在湍灘交戰,結果大敗。

範文虎又率舟師10萬、戰艦1000餘艘,進至鹿門,遭到阿術迎擊,再次大敗,範文虎乘著夜色逃走。範文虎兩次援襄失敗後,李庭芝決定組織一支敢死隊,進行一次冒死衝擊元軍防線、入援襄樊的嚐試。

李庭芝在襄陽西北的均州和房州招募民兵3000人,並製造輕船,以民兵勇將張順、張貴為都統,在均州上遊水域加緊訓練,進行入援準備。

1272年5月,3000人敢死隊在張順、張貴的率領下,趁漢水上漲之機,乘船百艘,滿載布帛、食鹽等物資溯流入援襄樊。敢死隊沿途斬斷元軍布設的鐵索、木樁,轉戰60千米,衝破重重封鎖。張順在途中身中四槍六箭,不幸戰死。最後這支援軍終於在張貴的帶領下到達襄陽城下。城中斷絕外援已久,軍民們聽說援軍到了,民心士氣為之大振。

為了長久解決襄樊的物資困難,張貴建議聯絡新郢的交通。他派了兩名擅長潛水的勇士,帶著蠟書,冒著生命危險突破封鎖,到新郢與範文虎聯係,範文虎答應約期派兵夾擊元軍。但不幸的是有個敗類離軍叛逃,泄露了張貴的突圍計劃。

元軍加強防備,張貴率軍奮力死戰,終於到達與範文虎約定會師的地點。可他萬萬沒有想到,怯懦的範文虎竟然違約退兵,使元軍搶先占據了龍尾洲,以逸待勞。

張貴孤軍奮戰,所率勇士全部戰死,張貴最後也因傷重被俘壯烈犧牲。此後,襄樊同外界的一切聯係又完全斷絕了。

元軍包圍襄樊前後達5年之久,卻久攻不下,不得不調整戰略部署,改變戰法。

元將阿裏海牙在分析了攻守形勢後上奏忽必烈:“襄陽之有樊城,猶齒有唇。宜先攻樊城,斷其聲援。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

忽必烈采納了他的意見,命阿術指揮元軍,劉整、阿裏海牙指揮漢軍,加緊進攻樊城。

元將張弘範向阿術獻計說:“若從陸路攻樊,襄陽出舟師救援,恐難以得手。隻有先截斷江上浮橋,阻其援兵,再水陸夾擊,才能破樊城,那時襄陽就不攻自下了。”

阿術認為有理,遂按此計行動,於1273年正月,派水軍焚毀了襄陽通往樊城的浮橋,切斷了兩城聯係。接著,阿術集中水陸兵力,又調來產自西域巨炮“回回炮”,向樊城發起總攻。樊城守軍得不到襄陽的支援,於正月十一城池失陷。

樊城守將牛富率兵與元軍展開巷戰,最後身負重傷,投入火中自焚而死。另一位宋將範天順見大勢已去,表示“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在所守之地也自殺身亡。

樊城失陷後,呂文煥不斷設法向臨安告急。賈似道蒙蔽宋度宗說,襄陽之圍一定能解,背後卻命令不向襄陽派一兵一卒。

元軍從樊城移師直攻襄陽,以“回回炮”攻城。呂文煥見待援無望,又害怕“回回炮”的威力,隻好獻城投降。曆時6年的襄樊攻防戰,終於以元軍全取襄樊而告結束。

元軍攻占襄樊,使蒙、宋30餘年來對峙的僵局被打破,從而帶來了宋、元戰局的根本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