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
這一時期的戰爭,主要是鞏固統一的戰爭和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特點。
明清時期的軍事技術有較大發展,古代火器達到鼎盛,出現了炮兵、輜重兵,軍隊裝備和編製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
而作戰指揮和戰術運用也在發展,出現了集中兵力的殲滅戰,冷熱武器並用的協同戰,及依靠人民的衛國戰等,體現了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戰爭藝術。
北京保衛戰或稱京師保衛戰,是明朝在兵部尚書於謙領導下,將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擊退的戰爭,時間是1449年。於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僅加強了京師部隊的戰鬥力,而且還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機動兵力,使瓦刺軍不敢窺視京師,並且還促進了邊防建設,收複了許多要塞和重鎮,使明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元朝被推翻後,一部分殘餘勢力逃往漠北,曆史上稱作“北元”。北元殘部經曆了幾十年的演變和分裂,分成韃靼和瓦剌等部。
至15世紀中葉,瓦剌部在其首領脫歡、也先的統領下逐漸強盛起來,並統一了蒙古各部,成為明王朝北方的勁敵。
1449年2月,蒙古瓦剌部落太師也先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四路,大舉攻明。宦官王振不顧朝臣反對,慫恿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
行至土木堡,就是現在的河北懷來東,被瓦剌軍隊追趕上來,把明軍團團圍住,兩軍會戰,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
消息傳到北京,群臣相對而泣。朝議中,有人提議國都南遷以解救國難,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義正詞嚴地予以斥責,並主張現在應立刻調集勤王之兵,誓死守衛京師。
於謙的意見得到了多數朝臣的支持。於是,朝廷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負責部署保衛北京的事宜。
於謙受命於危難之秋,首先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直隸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緊急集中北京,又派人到京畿、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兵士,速成訓練,以備調遣;將通州可供京師一年之用的數百萬石糧米運入北京,加強了後勤實力。
緊接著,於謙組織軍民加固城牆,並疏散城外周圍居民,加大防禦縱深。又命工部趕造兵器戰車,同時將南京庫存的軍用物資趕運來京。還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丟棄的盔甲兵器,以充實戰備。
經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後,在短時間內就組織起了22萬兵強馬壯的守衛大軍,明軍的守城實力迅速得到了加強。
10月,也先率瓦剌軍分三路大舉攻明。東路2萬人取古北口,即今北京密雲東北,作為牽製力量;中路5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由也先自率10萬主力,挾持明英宗,經大同進攻紫荊關,即今河北易縣紫荊嶺,企圖從東、北、西3個方向分進合擊,一舉奪占北京。
也先由熟知紫荊關設防部署的被俘太監喜寧引導,率軍偷越山嶺,內外夾擊,攻克了紫荊關。此後,又揮師南下,經易州,即今河北易縣北上直逼北京。
於謙得到瓦剌入侵的戰報後,立即奏請明景帝朱祁鈺,急調各地宗室的部隊進京勤王,以配合北京守軍夾擊瓦剌軍。接著於謙召集抗戰指揮集團,商討作戰方略。
針對敵人的來勢,兵馬司提出,拆毀城門外民房,實行堅壁清野,以利於戰守。都督王通發表意見說:發動軍民在城外挖深壕,前築工事據守。
總兵石亨則主張軍隊全部撤入城內,盡閉9座城門,堅壁死守。眾將領雖然意見不盡一致,但都認為瓦剌軍來勢凶猛,應先避敵鋒芒,以守為主。
於謙不同意這些意見,認為不應該消極防禦,他向眾將領陳述了自己的主張:“瓦剌現在氣勢囂張,據守不戰則表示我們害怕他們,這就會更加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不能示弱,讓他們輕視我們。我認為應該列陣於城外,用衝鋒來迎戰他們。”
眾人聽後,也覺得拒敵於城外更為主動,都同意了於謙的主張。最後,於謙同眾將領協商製定了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相互配合的作戰部署。
於謙隨即將調集的22萬軍隊依城列陣於9門之外,都督陶瑾、劉聚等將領分別統兵列陣於安定門、西直門等城門下,於謙則同石亨指揮諸軍,並親率副總兵範廣、武興列陣在德勝門外,擋住瓦剌軍的來路。同時派都督王通、副都禦史楊善率一部分兵力防守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