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弭叛息亂的噶爾丹之戰(1 / 2)

平噶爾丹之戰是清朝時期康熙帝親征準噶爾大汗噶爾丹叛亂的戰役,時間是從1690年至1697年。交戰結果,清軍卻大獲全勝。

從此,噶爾丹勢孤力窮,曆時近10年的叛亂終於得以平定。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此戰康熙帝三次親征,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平定噶爾丹叛亂是一次正義戰爭,對於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明末清初,我國北方的蒙古族準噶爾部勢力漸強,隨著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準噶爾部大汗噶爾丹分裂割據的野心愈益膨脹。

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3萬人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清政府管轄的喀爾喀,占領了整個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眾數十萬分路東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一帶,向清政府告急,請求保護。

康熙一麵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放牧,一麵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麵下令就地征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麵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

1690年6月,康熙決定親征,其部署是分兵兩路出擊:左路軍出古北口,右路軍出喜峰口,從左右兩翼迂回北進,消滅噶爾丹軍於烏珠穆沁地區。康熙親臨博洛和屯指揮。同時令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遼河、洮兒河,與科爾沁蒙古兵會合,協同清軍主力作戰。

右路軍北進至烏珠穆沁境遇噶爾丹軍,交戰不利南退。噶爾丹乘勢長驅南進,渡過沙拉木倫河,進抵烏蘭布通。清左路軍也進至烏蘭布通南。

康熙急令右路軍停止南撤,與左路軍會合,合擊噶爾丹於烏蘭布通,並派兵一部進駐歸化城,伺機側擊噶爾丹歸路。

馬蘭布通位於克什克騰旗,就是現在的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該地北麵靠山,南有高涼河,地勢險要。噶爾丹背山麵水布陣,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擺成一條如同城柵的防線,謂之“駝城”,令士兵於駝城之內,依托箱垛放槍射箭。

清軍以火器部隊在前,步騎兵在後,隔河布陣。八月初一中午,交戰開始。清軍首先集中火銃火炮,猛烈轟擊駝陣,自午後至日落,將駝陣轟斷為二,然後揮軍渡河進攻,以步兵從正麵發起衝擊,又以騎兵從左翼迂回側擊。

噶爾丹大敗,倉皇率全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軍乞和,乘機率殘部夜渡沙拉木倫河,狼狽逃竄,逃回科布多時隻剩下數千人。經過此役,噶爾丹實力大損,曾被其征服的回部、青海、哈薩克各部紛紛投向清軍。此役使蒙古全境出現了平靜局麵。

噶爾丹自烏蘭布通失敗後,叛亂之心未死,他以科布多為基地,招集散亡人員,企圖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為防禦噶爾丹再次進攻,康熙采取了以下措施:調整部署,加強邊境守備;巡視漠北諸部,穩定喀爾喀蒙古上層,將逃居漠南的喀爾喀蒙古分為左中右三路,編為37旗;設立驛站和火器營,溝通內地與漠北地區的聯絡,專門訓練使用火銃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