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重要轉折點的薩爾滸戰役(1 / 1)

薩爾滸戰役是明清之際重要戰役,時間是1619年。此戰本由明方發動,後金處於防守地位,然而該役竟以明軍之慘敗而告終,並由此成為了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薩爾滸戰役也是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各個擊破,以少勝多的非常典型戰例。

此役之後,明對後金戰略態勢由主動變為被動,明帝國於東北地區的藩籬逐漸喪失,日後雖調兵遣將、增加糧餉卻再也無法獲得對後金的戰略主動權,直至王朝覆滅。

1618年4月,後金的努爾哈赤發兵向明軍進攻,不但在遼東節節勝利,而且北京也舉朝震駭。

為了安定遼東,早日遏製後金勢力,明政府命楊鎬為遼東經略,以杜鬆、馬林、李如柏、劉綎等為副,調兵籌餉。經過9個多月的準備,赴遼的明軍都先後到達,總共有10萬餘人,號稱47萬大軍。

楊鎬與諸將議定,分四路進攻後金,總兵劉綎率軍出寬甸由東;總兵馬林率軍出三岔口由北;杜鬆率軍出撫順關由西;李如柏率軍出鴉鶻關由南,其中以西路杜鬆為主力,皆直指赫圖阿拉。此外,王紹勳總管各路糧草,楊鎬坐鎮沈陽。

努爾哈赤掌握了明軍的戰略部署和行動計劃,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明軍是采用分兵合擊,聲東擊西的戰術。因此,隻派500人抵禦和阻滯南路的劉綎軍,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來,打擊從西而來的杜鬆的明軍主力,所謂“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

努爾哈赤的這一部署是正確的,因為從兵力上看明軍有10萬多人,而後金隻有6萬人,處於劣勢。但明軍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劉綎、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險,行軍困難,一時不易到達,隻有杜鬆一路出撫順,渡渾河,沿蘇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兩日就可到達赫圖阿拉。

努爾哈赤親自統率八旗大軍迅速開赴西線,阻擊明軍。兩軍於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的薩爾滸一帶相遇,揭開了薩爾滸戰鬥的序幕。

1619年4月13日,杜鬆率領8萬明軍,出撫順關,14日到達薩爾滸。在得知後金正派兵構築界凡城,阻擋明軍東進後,杜鬆留下2萬人駐守薩爾滸,自領1萬人攻打界凡城。這其實是把已經分散的兵力再行分散了。

此時,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已到界凡以東,迅速地抓住了各個擊破的戰機。他派代善、皇太極帶領兩旗截擊杜鬆,自己親率六旗猛打薩爾滸的明軍。

明軍遭到突然攻擊,紛紛逃往薩爾滸河西岸,結果在得力阿哈一帶全部被殲。而杜鬆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圍,杜鬆喪生,全軍覆沒。

4月14日,馬林率明軍與葉赫兵出三岔口,紮營於富勒哈山的尚間崖,派潘宗顏領一軍駐守斐芬山,又遣龔念遂率一軍守衛斡輝鄂模,互為犄角,彼此聲援。

努爾哈赤在西線消滅明兵主力以後,乘勝揮戈北上,4月15日,首先擊潰了駐守斡輝鄂模的明軍,隨後又攻打尚間崖。明兵大敗,馬林僅以身免,逃往開原,斐芬山的明軍也被攻滅。

劉綎一路雖然出師最早,但由於山道陡峭,大雪封山,進軍遲緩,遲至4月15日才到達深河。

後金的少數守軍沿途攔截,且戰且退,竭力阻滯明軍的前進速度。16日,劉綎進抵阿布達裏岡,薑弘立率領的朝鮮援兵到達富察,距離赫圖阿拉還有五六十裏。

這時,努爾哈赤已在西北兩路獲勝,立即派扈爾漢、阿敏、代善、皇太極先後出發,日夜兼程趕赴東線,很快在東線集中了30000多人,待機而動。

明軍並無戒備地前進,後金軍突然出擊,衝斷前後,劉綎戰死,全軍覆沒。代善隨之集合八旗兵,攻打富察一帶的朝鮮軍。薑弘立的軍營被緊緊圍住,於是薑弘立以下,全軍投降。楊鎬驚悉三路喪師,急令李如柏撤兵,明朝的四路大軍隻有這一路逃脫了敗滅的厄運。

薩爾滸戰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選擇有利的戰場和戰機,連續作戰、速戰速決、各個擊破,在戰略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努爾哈赤在5天之內,在3個地點進行了3次大戰,戰鬥前部署周密,戰鬥中勇敢頑強,戰鬥結束後迅速脫離戰場,立即投入新的戰鬥,充分顯示了他機動靈活的指揮才能和後金將士的勇猛戰鬥作風。

後金從此由戰略防守轉入了戰略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