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抗倭之戰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爭,從1555年開始的人民抗倭鬥爭,到1563年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打敗倭寇,前後曆經8年,最終取得了抗倭戰爭的勝利。平定倭患,維護了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使人們能安居樂業,發展生產。
此次軍民抗倭戰爭的勝利,基本上消除了明代近200年的倭患,是抗擊外來侵略、保衛祖國海疆的著名範例,也為我國海防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曆史經驗。
元末明初,日本正處在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曆史上稱為“倭寇”。
明初,國力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
明正統以後,海防鬆弛,加之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十分活躍,倭寇禍患越來越嚴重。這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
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這些海盜商人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1555年5月,由漢、壯、苗、瑤等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愛國將領張經領導下,於浙江嘉興北的王江涇大破倭寇。這是抗倭戰爭取得最大勝利的一次,稱為“自有倭患來,此為戰功第一”。
同年秋天,明朝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從山東調到浙江禦倭前線,任浙江都司金書。次年被推薦為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三府。這些地區是倭寇時常出沒、遭受倭患最嚴重的地方。
戚繼光到任後,決定招募新軍。經過幾個月的嚴密組織和艱苦訓練,他建立起一支以義烏農民和礦夫為主的3000新軍,並創造了“鴛鴦陣”的戰術,用以訓練士兵。這支軍隊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為“戚家軍”。
1561年,倭寇50餘艘船,2000餘人聚集於寧波、紹興海麵伺機入侵。戚繼光立即督舟師出巡海上。倭寇遂離開台州防區騷擾奉化、寧海,以吸引明軍,而後乘機進犯台州。
戚繼光將軍隊一部守台州,一部守海門,自率主力赴寧海。倭寇偵知戚家軍主力去寧海,台州空虛,遂分兵三路分別進攻台州桃渚、新河、沂頭。戚繼光部署兵力,與敵人展開了台州大戰。
4月24日,倭寇大肆搶掠新河城外各地。城內精壯士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惶惶。戚繼光夫人挺身而出,發動婦女守城,迫使倭寇不敢貿然逼近。25日,在寧海的戚繼光令胡守仁率部馳援新河。
26日,倭寇逼近新河城下。這時,援軍趕到,雙方展開激戰。入夜,戚家軍打敗倭寇,殘倭從鐵嶺方向逃走。次日,戚家軍乘勝追擊,將殘倭打得落花流水。
戚繼光擊敗寧海之倭後,聽說進犯桃渚之敵焚舟南流,改進精進寺。他認為敵人這樣做,是想乘虛侵犯台州府城,於是揮師南下,決定急行軍先敵到達府城。於是,雙方於離城僅1千米的花街展開激戰。
戚家軍前鋒以火器進攻,殺死敵人前鋒頭目,敵人主力大敗退逃。戚家軍即分兵兩路猛追,將一股敵人沉於江水中,另一股被殲滅於新橋。隻一頓午飯的工夫就結束了戰鬥,戰果頗豐。
5月1日,泊於健跳沂頭海麵的倭寇進至台州府城東北的大田鎮,妄圖劫掠府城。戚繼光率軍人在大田嶺設伏,與倭寇對峙。敵人聞有備,遂逃至大田,欲竄犯仙居,劫掠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