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首先從公元223年開始。這一年是中國曆史上最混亂也最有意思的一年。當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四,割據西蜀的劉備駕崩於白帝城,不久,劉備的兒子劉阿鬥在丞相諸葛亮的輔佐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從此,蜀漢政權走上了下坡路。這時,遠在北方的曹魏集團卻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曹操的兒子曹丕繼承了父親的功業,建立了魏,做了第一任皇帝。他正急於建功立業,一看有機可乘,於是發動五路軍馬,大舉進攻西蜀。
在這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2年,阿鬥的父親劉備被孫權手下的大將陸遜在彝陵打敗,憤恨交加中一病不起。而彝陵大戰的起因,正是孫權殺了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奪去了西蜀的戰略重地的荊州,並間接害死了張飛。可以說,無論從哪一方麵看,劉阿鬥同學和孫權的仇恨都是不同戴天。
可是,麵對來勢洶洶的曹丕,劉阿鬥同學顧不得計較太多,連忙派出使者,到東吳的首都建康求援。奇怪的是,孫權似乎也忘記了雙方四五年來戰爭不休,鬥得你死我活的場麵,欣然答應了劉阿鬥的請求。有人說過,在國際舞台上,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拿公元223年這場戰爭來看,說的真是一點不差。
就在魏蜀吳三國在戰場上攻城略地之際,小人物的日子仍然充滿溫馨和心酸。
這一年的某一天,在魏國的譙郡銍縣(今天的安徽省宿縣),一個嵇姓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這是嵇家第三個男孩,嵇家是外來戶,在當地勢單力薄,沒有什麼什麼特殊的背景和聲望,所以誰也不會覺得這個男孩有什麼不平常。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在二十幾年後,這個孩子居然在曆史的心窩狠狠搗了一拳,並且讓人久久難忘。他的名字,叫做嵇康。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長達四五千年,史書汗牛充棟,流傳至今的官方版本就有26部之多,其他的私人史書、野史、筆記更是不計其數,但是當我們再仔細一看,針對某人某事的史料卻少得可憐,有時候甚至是一片空白。對於竹林七賢來說,無不如此,要麼一筆帶過,要麼語焉不詳。時至今天,我們對於嵇康,僅僅有三點粗淺的認識:一、在譙郡銍縣,嵇家是個外來戶,而且來曆蹊蹺;二、嵇康是個孤兒,被母親和兄長養大;三、嵇康是個天才,很聰明,而且是個大帥哥。
嵇康祖上並不姓嵇,而是姓奚,他的老家也不是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西南),而是三國版圖上的某個地點,這個地點到底是哪裏,現在仍然是一個謎,史書上沒有關於這個地點的任何記載。不知道什麼原因,奚家跟別人結了怨。奚家一看不對頭,當即召開了家庭會議,會議決定,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搬家!
於是,奚家輕車簡從,一夜之間從那個神秘的地方消失了,從此再也不提過去的任何事情,以至於自己也忘掉了原來的籍貫。他們跑到了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
背井離鄉,家都拋棄了,奚家還是不放心,經過一番艱難的抉擇,他們選擇了會稽的“稽”,並把“稽”字右下角的“旨”換成“山”,於是,姓氏的問題就搞定了。再後來,他們又舉家遷往譙郡銍縣,恰好銍縣有一座嵇山,他們依山而居,姓“嵇”就更名正言順了。
奚家這種種古怪的舉動在今天看來仍然不同尋常。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正在形成,人們非常看重籍貫和家世,你要是不幸生在小門小戶,那在大姓麵前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也有人認為,奚家搬遷和改姓其實是嵇康祖上編造的謊言,嵇康祖上本來就姓嵇。他們為什麼要說自己原來姓嵇呢?原來,他們搬到譙郡銍縣後,發現當地大姓是奚家,為了迅速融入當地人當中,嵇康祖上顯示出了特別能忽悠絕技。他說:“其實俺們家也姓奚啊,俺們是為了避禍,才改姓嵇的。”遺憾的是,這僅僅是個推測,嵇康的祖上是否確實實施過這一成功的公關計劃,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從奚家不斷逃亡,而且更名換姓的舉動,我們可以推知,這個奚家一定來頭不小,而且得罪的不是一般人物。試想,誰會費如此大的精力去追趕一個小人物,誰又能在麵臨危機的時候做出這麼果敢、決絕的舉動?再從嵇康的哥哥嵇喜的仕途和嵇康的修養來看,奚家確實是奉行儒家經典的書香門第。從東漢末年開始的軍閥混戰,文人的命運就像牆頭的草,毫無安全可言,很多人都在屠刀下喪生。據此推測,奚家逃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嵇家終於在銍縣站穩了腳步。嵇康的父親嵇昭通過努力,加入了公務員隊伍,當了一個督辦軍糧的小官。官雖然不大,但是畢竟找到了一條通向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大家覺得已經看到了家道振興的曙光的時候。但是天不隨人願,沒過多久,嵇昭英年早逝了。這時,嵇康還不到一歲。
嵇康是幸運的,他有兩個好哥哥。嵇康的大哥默默地挑起家裏的重擔。他打工掙錢養家,供弟弟讀書,跟母親一道,堅強地支撐起了這個家。正是在大哥的庇佑下,在大哥的諄諄教導下,嵇康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大哥居然也早早地辭世了。嵇康後來每每在詩文中提起這位兄長,滿是崇敬之情。曆史沒有留下他的名字,甚至連他的存在都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