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二哥叫嵇喜。嵇喜挺像他父親,有上進心,很早就去參了軍,到四十多歲的時候,他已經做到了相國府司馬,後來又陸續做過江夏太守、揚州刺史等,仕途一帆風順。
嵇喜這個人其實也很有才,他能文能武,《晉書》上曾兩次提到他帶兵破敵。頭一次是在他任江夏太守的時候。東吳的孫遵等人不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居然跑過來打秋風,嵇喜二話沒說,發兵,不費吹灰之力就收拾了他們。第二次是在揚州,投降的東吳將領莞恭、帛奉沒找到劉阿鬥“此間樂,不思蜀”的感覺,呆得不爽,遂舉兵造反,一舉攻下建業,包圍了揚州。當時嵇喜任徐州刺史,聞訊召集了手下小弟,星夜馳援,結果輕鬆搞定,史書記載“討平之”。
嵇喜寫詩也很有兩把刷子。他是一個文學青年,因為健康立業的熱血太盛,才投筆從戎。嵇康卻到處遊蕩,盡搞些養生修仙的玩意。作為哥哥,嵇喜當然要說幾句,嵇喜在給嵇康的詩中說:“達人與物化,無俗不可安。”意思是說,小弟啊,真正的高人,是不會在乎環境的俗與不俗的,因此不必去追求那些所謂的清高,你應該像哥哥我這樣,積極地站出來,為社會做點貢獻。他又說:“列仙徇生命,鬆喬安足齒?”“鬆喬”指的是赤鬆子、王子喬,這倆人都是傳說中得道的仙人,修仙者偶像級的人物。嵇喜卻說,小弟呀,一個人如果不投身社會,就算修成了神仙,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嵇康在大哥和母親的溺愛中長大,哪裏耐煩二哥的嘮叨。對二哥的一片苦心,不但不理解,還像像現在的小孩子,不理解家長、老師的苦心一樣,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他變得更加驕傲得意,連老師也不要了,自己找來五花八門的書來讀。他還交了一幫到處招人罵的朋友。這其中有一位叫呂安。有一回,呂安來找嵇康玩,恰好嵇康不在,嵇喜就像老大哥一樣熱情地請呂安進去坐。呂安派頭倒還不小,也不搭理嵇喜,提筆在嵇喜門上寫了個“鳯”(鳳凰的鳳),然後揚長而去。嵇喜一開始還挺高興,後來一琢磨,不對勁啊,這個“鳯”字拆開,不就是“凡鳥”嗎?這麼看,呂安也夠損的,罵人還要拐個彎兒。
嵇康的另一個朋友阮籍也不待見嵇喜。阮籍母親去世的時候,嵇喜跑去吊孝,阮籍一看,這是個凡鳥,給你一白眼!嵇喜好心好意去吊孝,卻吃了白眼,自然悶悶不樂。孔子他老人家曾經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大家不是一路人,自然談不攏。或許在阮籍、呂安眼裏,嵇喜就是一個俗人。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俗,卻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嵇喜雖俗,卻仍不失為一個可敬的哥哥,一個好兄長。
好了,現在終於輪到我們的主角,帥哥嵇康上場了。大幕拉開,聚光燈刷地點亮,嵇康終於亮相了。隻聽台下一陣尖叫,無數女生頓時昏倒嵇康真是太帥了!
《晉書》說嵇康“有風儀”,“人以為龍章鳳姿”。《世說新語》中更有不少地方提到嵇康,說他“風姿特秀”。據說見到嵇康的人,都感慨地稱讚他如同鬆下吹過的清風,高昂而從容。當時的相麵大師、後來做到人事部長的山濤,評論嵇康時說他如同獨立的孤鬆,連喝醉了要栽倒在地上的樣子,都像即將崩倒的玉山一樣,帥得一塌糊塗。很多年以後,有人在王戎麵前誇讚嵇康的兒子長得帥,王戎卻隻輕描淡寫地回答了一句:“你還沒見到他爹呢。”可見,嵇康還真不是一般的帥。
嵇康不僅帥,個子也高,據《晉書》記載,嵇康“身長七尺八寸”。“七尺八寸”是個什麼概念呢?“丈、尺、寸”是古代標準的長度單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朝代的尺寸也是不一樣的。那麼,究竟怎樣才能知道古代的尺寸具體是多長呢?
別急,世上無難事,隻要肯去想。打個比方,你想知道在唐代一尺是多長,就可以去翻翻當時的書籍,假如你的運氣非常好,一翻就翻到了當時某人寫的一篇文章,文章說:“今天俺到太宗陵去郊遊了,乖乖,太宗陵前那一對石馬真是彪悍,都有x尺高呢!”好了,盡管時間會跑,可唐太宗陵前那倆石馬不會跑,還老老實實地呆在那裏呢。你記下這個數據,然後也去唐太宗陵前郊遊一回,量量那倆石馬有多高,假設你量了,有n厘米。接下來就簡單了,用n除以x,就能得出唐代一尺合現在多少厘米了。
根據這個方法,結合古代文獻和留傳下來的文物、古建築等等實物,現在尺寸的換算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各朝代尺寸大致的對照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