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德戰場上,經過長期而又浩大的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後,局麵對蘇軍來講,已是勝勢已定,蘇軍烏克蘭第2、第3方麵軍在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艦隊協同下,粉碎了敵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主力,消滅德軍22個師,擊潰羅軍幾乎全部在戰場上的師,導致了蘇德戰場南翼德軍防禦的崩潰,改變了巴爾幹地區整個的軍事政治形勢。使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和伊茲梅爾地區獲得解放,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退出與法西斯德國結盟的戰爭,並對德宣戰。通過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和爾後的進攻,蘇軍在510公裏寬的廣大地區突破了敵人的戰略防線,向縱深前進了750公裏。到9月底,蘇軍已前出到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西部邊境,為在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發展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場戰役不僅在當時的戰局下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就是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它是短時期內圍殲敵重兵集團的典型戰例之一,是實施合圍戰役的同時又在複雜的山林戰區條件下在對外正麵實施迅猛進攻的富有教益的範例,是蘇聯軍事學術高度發展的生動體現。這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與其他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既有相同之處,亦有相異之點。例如,這次戰役與白俄羅斯戰役一樣,在建立合圍對內正麵的同時,在相距被圍之敵85~100公裏的距離上建立了移動的對外正麵;分割並各個殲滅敵人是對付被圍敵軍集團的基本方法。與其他合圍戰役不同的是,在這次戰役中,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機械化軍和烏克蘭第2方麵軍第18坦克軍的部分兵力,是與烏克蘭第2方麵軍第52集團軍和烏克蘭第3方麵軍第37集團軍的步兵兵團一起在合圍對內正麵轉入防禦的,其任務是阻止敵人向普魯特河對岸撤退;而近衛第4集團軍、第5突擊集團軍、第57集團軍和第37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則實施進攻,以分割被圍的敵軍集團。這時,炮兵、航空兵則對突圍之敵實施炮兵和航空火力突擊。
這場戰役中,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蘇軍的各方麵軍和集團軍能夠正確的選擇攻破敵軍的防禦缺口,並在此基礎上投人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從而使得蘇聯的一次次進攻能夠順利的實施。這是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的又一突出特點。烏克蘭第2方麵軍把主要突擊方向選在羅軍第4集團軍與德軍第8集團軍的接合部,該接合部沒有永備工事,防禦兵力薄弱,而且該方向是通往普魯特河渡口和進人德軍主力之一第6集團軍後方的捷徑。烏克蘭第3方麵軍也同樣把防禦薄弱的德、羅軍的另一個接合部選為主要突擊方向,出敵意料之外。這兩個方麵軍均在各自的主要突擊方向上高度集中了兵力兵器,從而保障了強大的首次突擊。據統計,這兩個方麵軍在突破地段上集中了67~72%的步兵、61%的火炮和迫擊炮、85%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幾乎全部航空兵,從而形成了很高的戰役密度:每公裏正麵近240~280門76毫米以上的火炮和追擊炮、35~77輛坦克和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