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職場表現力:職場人生存的法寶(2 / 3)

千裏馬的機會終於來了。一天,伯樂來到馬場裏,轉了半天,終於在這匹千裏馬麵前停了下來。千裏馬心中別提多興奮了。伯樂拍了拍它的背,意思是讓它跑一圈看看。千裏馬對伯樂的舉動感到很不快,它埋怨伯樂:我是千裏馬,應該一眼就相中我才對,怎麼還讓我試著跑跑呢?這不是對我能力的不信任嗎!它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於是拒絕奔跑。伯樂搖了搖頭,很失望地離去了。

過了半個月,馬場裏的其他馬都被買走了,隻剩下這匹千裏馬。主人見它可憐,就打算騎著它回老家去,於是用好草料喂養它。但起程那天,當主人把行李放到千裏馬的背上時,千裏馬死活也不馱。萬般無奈,主人隻好把千裏馬殺了,拿到街上去賣馬肉。

現實的職場中,很多人就如同這匹千裏馬一樣,認為自己學富五車、能力超眾,根本用不著表現出來,而一旦自己的期望落空,便抱怨公司領導或老板不識才致使自己的才能不能發揮出來,於是孤芳自賞,顧影自憐。殊不知,是他們的這種錯誤觀念害了自己,倘若改掉,好好展示出自己的才華的話,情況就會截然相反。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專門為了發現你而存在的,所以你應把自己的能力表現出來。比爾·蓋茨說:“這個世界並不會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懂得這個道理,再來看那些鋪天蓋地的廣告,以及手段多樣,花樣百出的促銷、展覽,也許我們就更能明白“表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連人都商品化了,一個想靠自己能力和才華在職場生存的人,更應該注重表現自己。

沉默不一定是金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信奉“沉默是金”這句話,殊不知,就是這句話使很多人終生碌碌無為,失去了一展抱負的機會。誠然,在一定的時候信奉“沉默是金”可以避免很多麻煩,但它也並非是百試不爽的靈丹妙藥,尤其是在現今競爭異常激烈的職場之中,你一旦選擇沉默,也就代表你選擇了無所作為。

成功者雖然會對自己的長處進行宣揚,但並不表示他們不懂得關心體貼他人,他們隻是盡自己最大努力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價值;失敗者總是用一些消極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比如與別人初次會麵時,他們似乎非要把犯過的錯誤統統擺出來不可,以至於留給對方的印象就是:這個人實屬笨蛋,所犯的錯誤太多,根本無須重視。

成功者總是很在意自己諸多方麵的形象,並且一直尋求改進,比如,與人交流的技巧、發型衣著、知識和能力等。他們為此總是肯下工夫,希望通過改變自己以增強自信心,得到別人的讚同、承認和誇獎;失敗者卻認為諸如衣著發型都是些表麵上的東西,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因此對於修飾儀表等方麵深感厭惡,更不願意為此而作出改變。

在事關重大的場合,成功者盡管也感到緊張,有可能會遭到屈辱,但絕不氣餒。他們總是盡可能以最有利的方式展現自己,積極主動地尋找扭轉局麵的機會;失敗者麵對這樣的場合,總顯得猶豫不決,他們心裏總有一種愧疚的感覺,似乎在告訴大家:我一點把握都沒有。因此,總會給人一種不牢靠的感覺。

其實,積極地把自己表現出來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方式,而一味地沉默也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方式,與其唯唯諾諾地做個失敗者,還不如拿出勇氣,積極地把自己表現出來,即便表現沒有得到肯定,可也正是因此才能得到提高和改進,而自己才能不斷地得到鍛煉,積累下足夠的信心和勇氣,進而獲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機會。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人既然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一定要有所表現,也隻有有所表現,才能使自己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因此,他們總是積極地表現自己。他們努力工作,積極表現自己的能力,得到同事和上司的認可,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接近自己。可是失敗者卻並不這樣認為,更多的時候他們寧願放棄唾手可得的機會也不願意表現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完全是一副隨遇而安的樣子。

競爭環境中更需要表現

生物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試驗:把一隻青蛙放到煮沸的鍋裏,就見它馬上奮力一躍,跳出了熱鍋;可是要把它放到冷水鍋裏,然後在下麵慢慢加熱,它就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直到被煮熟為止,都未有嚐試跳出去的舉動。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當青蛙驟然受熱之時,它的頭腦中立刻會意識到危險的存在,於是馬上逃了出來;可是當把它放到冷水鍋裏後,由於水溫是慢慢升高的,開始青蛙根本就意識不到危險在逼近,當意識到時,它已經變得很虛弱,無法動彈了。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突如其來的危險往往能引起警覺,並使我們及時地采取措施,轉危為安;可那些不易察覺的危險,卻很容易使我們因麻痹大意而忽略,直至無可挽回的地步。其實,人在很多時候也如同那隻被放在冷水鍋裏的青蛙,總是得過且過,感覺不到周圍環境的改變,總是跟著眾人的步伐,認為大家都做自己就跟著做,要是大家都不去做,自己也不去充當出頭鳥。殊不知,在這樣的一種心態之下,不僅不會做出任何成績,恐怕連眼下的狀況都不能維持。世界上的事情永遠都是不進則退的,因為周圍的環境是時刻都在變化著的,你若不能相應地作出改變,就隻能被社會淘汰。

人們經常把商場比作是不見硝煙的戰場,其實職場中的競爭比商場上更為激烈,尤其是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裏。曾有人作過這樣的一個統計:北京公交車一天的客流總量比冰島整個國家的人口總數還要多。

在2002年的時候,全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人數為145萬,到2004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280萬,2005年為338萬,而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人數竟然達到了495萬。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559萬人,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10萬人。可是與此同時,社會上的就業機會卻並沒有增加多少,於是常常出現上百人競爭一個職位的情況。有記者對2009年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洽談會作了報道,報道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應聘者們蜂擁而入,入口處的玻璃大門被擠碎了好幾扇,甚至連滾動電梯的扶手都被擠壞了,電梯不得不停止運行,為了維持秩序,保安和主辦方的工作人員全部出動了。

麵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如果你仍舊把自己隱於眾人之中,不積極地表現自己,恐怕很難逃脫被淘汰的命運,以致連生存都成為問題。

在職場中,並非隻要有出眾的能力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原因很簡單,在就業機會少而就業者眾多的情況下,能力出眾者大有人在,你不一定是最好的。即便你的能力確實比所有人都要出色,可若沒有表現的勇氣,招聘者又從何知道你能力出眾呢?因此無論你條件多麼好、學曆多麼高,如果沒有競爭意識,不懂得如何把自己推銷出去,那就隻能接受被埋沒的命運。

很多人在麵對激烈的競爭時,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因此就怯於表現自己,更不要說跟別人競爭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誠然,要想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首先就要對目前職場的大環境作出實際的估測,但這並不應該成為自卑的理由。要知道,弱小者也有弱小者的生存方式,何況,即使自己的能力現在確實有所不足,也並不代表永遠會這樣。隻要你肯把自己優秀的一麵表現出來,為自己在職場上贏得一席之地,以後的發展誰又能斷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