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上半年,日軍侵占緬甸全境,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進攻達到高峰。這一結果,對中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產生了強烈影響。
日軍侵占緬甸,滇緬公路被切斷,這等於割斷了中國的一條“輸血管道”。一個時期裏,國際援華物資和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聯係,僅僅依靠飛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空中航線來維持。這對中國抗日戰場產生了嚴重影響,中國軍隊的處境更加艱難。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擔心,中國一旦崩潰,日軍至少能抽出15~20個師團用於其他戰場,日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期采取新的行動,這必將增加英美軍隊的壓力。
日軍侵占緬甸,在相當程度上打擊了美國,幹擾了美國的太平洋戰略。美國在亞洲采取以軍事援助為主的戰略,美國一度難以抽出軍隊直接同日軍作戰,因而需要借用中國的抗日力量。美國希望通過提供對中國的軍事物資援助,讓中國抗日戰場來拖住日本軍隊。美國希望中國軍隊能夠逐步采取攻勢行動,迫使日軍把更多的兵力投放到中國戰場,“使日軍無法進行新的冒險”。為此,美國希望滇緬公路運輸線能夠暢通無阻。緬甸失守,美國的這一戰略企圖就難以實現了。
日軍侵占緬甸,直接威脅到英國在印度的利益。印度是英國在遠東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英國在亞洲殖民統治的心髒。緬甸失守,直接威脅印度東部邊境,如果印度再被日軍侵占,日軍就可以控製印度洋,直趨中東。這不僅使英國失去了在亞洲的巨大利益,還將嚴重影響到歐洲戰場和北非戰場。
緬甸在遠東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特殊地位,促使中國、美國、英國等國都認真考慮對侵緬日軍進行反攻這樣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史迪威將軍曾痛心地說:“我們從緬甸逃出來,這是個奇恥大辱。我認為我們應該找出原因,然後打回去,收複緬甸!”
但是,由於各國在對日作戰上的戰略利益不同,在何時反攻、怎樣反攻等一些重大問題上,長時間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
蔣介石希望英國和美國能夠把主要軍事力量投放到亞洲太平洋戰場,動員更多的英美軍隊的力量對日作戰,這樣可以早日結束抗日戰爭。蔣介石提出,對侵緬日軍的反攻行動,中國軍隊不能再冒第二次失敗的危險,必須中、英、美三國陸海空軍全力以赴,以求必勝。但是,英國和美國的主要戰略利益在歐洲,當時不可能集中力量對日作戰。美國表麵上對反攻緬甸比較積極,實際上隻是敦促英印軍隊發動反攻,他們隻是派遣史迪威將軍來指揮中國軍隊作戰。英國把海上行動看作是擊敗日軍的首選戰場,因而不願意在遠東發動大規模的對日戰爭。這場爭論從日軍侵占緬甸全境開始,經過各國首腦多次重要會談,直到1943年秋,才基本明確了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
1943年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美、英軍隊的首腦聚集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舉行重要會議。當時,戰勝德、意法西斯的前景已經明朗,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對日作戰成為首腦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次會議上,軍政首腦們討論對日作戰的主題之一,就是在緬甸實施反攻。美國陸海軍負責人馬歇爾和歐內斯特·金上將在會上提出,為了打擊日軍,要在11月進行強大的緬甸攻勢。他們認為:“由英國在緬甸南部和中國在北部的聯合進攻,將牽製南太平洋的日軍調往緬甸”,這樣,“可以防止太平洋的一場災難,否則就會斷送歐洲第一的戰略。緬甸攻勢還能打通進入中國的陸上通道,以便集結空軍部隊打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