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滇西反攻作戰要圖緬北戰場,中國駐印軍在1943年春季曾同日軍交戰,秋季,反攻作戰逐漸激烈。
1943年3月20日,當第38師第114團因築路向緬甸北部卡拉卡、唐家卡一帶前進時,防守該地的1000多名英軍官兵遭到日本軍隊的襲擊,英軍眼看就要潰退,第114團官兵查明情況後,緊急前往支援,把日軍擊退。下旬,第114團接替了卡拉卡、唐卡家一線的防務。
中國駐印軍為了準備反攻緬北,在印度的蘭伽訓練基地接受美軍的裝備,並由美軍組織訓練。由於初次入緬作戰失利,訓練中官兵士氣不高,同美軍之間時有矛盾。聯盟軍作戰,平時的矛盾如果得不到解決,戰時就難以密切配合。鄭洞國到印度就任新編第1軍軍長以後,這種狀況有了改善。
鄭洞國是湖南石門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在校期間曾經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曾任國民革命軍連、營黨代表,營長、團長等職,參加了東征作戰和北伐戰爭。1927年3月,北伐軍進入南京後,英國軍艦製造下關慘案,鄭洞國指揮部隊堅決還擊。1933年,鄭洞國任第2師第4旅少將旅長,率領部隊參加長城抗戰。抗戰戰爭中,鄭洞國指揮部隊先後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昆侖關戰役、宜棗會戰,積累了對日作戰的經驗。鄭洞國到印度後,根據軍事委員會的指示,從打擊日寇的大局出發,一麵安撫軍心,鼓舞士氣,一麵想方設法調解中美軍隊官兵之間的矛盾,增進兩國軍隊之間的理解和友誼。在緬甸指揮駐印軍作戰中,鄭洞國注意維護國家尊嚴,對於某些有損民族利益的過分要求,他巧妙地加以抵製。在鄭洞國的努力下,中美兩軍之間的緊張關係得到緩和。對此,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深表滿意。
緬甸大部分地區是熱帶季風氣候,潮濕,炎熱,每年4月至10月為雨季。這期間,瘴雨蠻煙,連綿數月,部隊行動困難,中國駐印軍主要在駐地訓練。1943年10月,緬甸的雨季基本結束,中國駐印軍在美國空軍的工兵部隊的配合下,從印度的利多基地出發,一麵築路,一麵攻擊前進。在亞熱帶崇山密林中,拉開了緬北反攻作戰的序幕。
那是在被世界上一些軍事專家認為根本不適宜作戰的地區同日軍拚搏,中國軍隊官兵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進行了一係列戰鬥,表現出了頑強的鬥誌。
胡岡河穀也稱胡盆地,由大龍河與大奈河流經的大洛盆地和新背洋盆地組成,位於緬甸最北部,與中國和印度接壤。胡同河穀地河流縱橫,山高林密,雨季河水泛濫,在軍事上被稱為“絕地”,但這個穀地是中印公路的起端,也是印度通往密支那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都重要。
日軍為了防守胡岡河穀,把號稱“叢林之王”的第18師團所屬部隊部署在該地。1943年3月,第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中將到任後,根據部隊擔負的防守任務,進一步明確,防守緬北的方針是持久作戰,部隊的基本任務是保衛緬北。田中新一特別強調,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日軍也必須確保密支那、甘馬因一帶的要地,以便配合部署在英帕爾和中國雲南的日軍作戰。
1943年10月24日,中國駐印軍新編第38師第112團從緬北野人山的唐家卡、卡拉卡出發,分成三路向胡岡穀地推進。野人山被人們稱為“死亡之地”,軍隊攀越野人山,就像經曆一場艱難的戰鬥。胡岡河穀、孟拱河穀,這些穀地異常險峻,英國官兵到穀地考察後,認為這是“無法通過的穀地”。中國駐印軍的官兵不畏艱險,攀越了一處又一處的死亡之地。第122團遇到的第一個對手,是日軍第18師團的搜索團和第56師團第2營。經過數天行軍,第112團於10月29日攻占了新背洋。11月2日,第112團把新背洋陣地交給第114團擔任警戒,部隊繼續前進。
11月6日,一場激烈的戰鬥打響了。第112團進至於邦時,遭到日軍的阻擊,第112團官兵迅速攻克了日軍的前進陣地,但是,當部隊進至於邦的核心陣地時,遭到日軍的頑強阻擊,激烈的戰鬥一天接一天,持續了半個月。日軍第18師團為了堅守於邦陣地,把第55第56團的主力緊急調到於邦,日軍憑借數量上的優勢,把中國駐印軍第112團包圍起來。
戰鬥是殘酷的,第112團被日軍圍困1個多月,作戰物資得不到補充,飲水困難。官兵靠砍芭蕉樹藤取水度日,其中艱辛難以想象。
史迪威和第38師師長接到於邦的敵情報告後,要求美國空軍給予緊急支援,史迪威和孫立人都親臨前線指揮戰鬥。野人山中,兩軍開始進行一場持久戰。
中國駐印軍在美國空軍的支援下,逐漸取得主動。這場戰鬥進行到12月29日,中國駐印軍擊潰日軍一部,殲滅了日軍第56師團第2營,相機攻占了欣貝延、於邦等地。
攻克於邦,中國駐印軍在緬北反攻作戰中首戰告捷,鼓舞了士氣,也震懾了日軍。這時候,新編第38師的部隊已經全部到達大龍河右岸,新編第22師的先遣部隊第65團已經到達新背洋附近地區。中國駐印軍開始部署向緬甸北部的軍事重鎮孟緩進攻。
孟緩地處胡岡河穀的要衝。日軍為了阻止中國駐印軍向緬北反攻,截斷中印公路,在孟關及其外圍地區構築了堅固防禦工事,部署了第18師團所屬第55、第56團的主力,防守孟關的兵力共有11個營,其中步兵營7個,山炮營2個,重炮營2個,反坦克炮營1個。這些部隊進駐孟關以後,做好了持久防禦的準備。
中國駐印軍攻克於邦後,兵分兩路,乘勝前進。12月底,右縱隊新編第22師由欣貝延向達羅進攻,戰至1944年2月31日,第22師攻克大洛,殲滅日軍第56團第3營營長岡田少校以下700多人,殘部向孟緩敗退。左縱隊新編第38師從於邦出發,2月1日,左縱隊第38師攻占太巴卡。2天之內,中國駐印軍2個師分別打了兩個勝仗,奪取了大洛、太白家2個城鎮,部隊士氣高昂,史迪威為之興奮。為了抓住戰機圍殲日軍第18師團,史迪威不等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西進,立即揮師南下,兵鋒直指孟緩。
2月18日,新編第38師和新編第22師分兩路向孟緩攻擊前進。日軍第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自知孟緩地位重要,親臨孟緩,指揮部隊堅守孟緩。第38師主力和美軍第5307部隊主力沿塔奈河向南進攻。第22師的主力部隊從正麵向孟緩發起進攻,第66團第1營協助獨立坦克第1營從孟緩的東北迂回,經過原始森林地帶,插到孟緩的南麵,把日軍的補給線切斷,這對孟緩的日軍不僅是一種軍事打擊,也是一種精神壓力。
3月3日,美軍第5307部隊一部向孟緩東南的瓦魯班迂回,協同第22師把孟緩的日軍包圍。第38師主力采取大縱深迂回作戰,順利攻克於卡、拉樹卡等孟緩的日軍外圍據點,對孟緩的日軍構成縱深包圍。中國駐印軍和美軍協同,向孟緩發起攻擊。
3月5日,胡岡河穀日軍的核心據點孟緩被中國駐印軍攻克,殲滅了日軍第18師團的2個主力團,斃敵1400多人,俘虜甚多,僅有少數日軍突圍出去,向瓦魯班方向潰逃。中國向孟緩進攻時,英軍遠程突擊隊司令溫蓋特少將指揮對外成為印度第3師的溫蓋特部隊主力,即第14、第77、第111旅在莫罕地空降,截斷了孟拱西麵的鐵路交通,這就等於截斷了日軍第18師團的補給線。與此同時,中國駐印軍乘勝南下,追擊日軍。
3月8日,日軍第15集團軍組織部隊向因帕爾發動進攻。
3月9日,中國駐印軍集中兵力,攻占瓦魯班,殲滅日軍第18師團一部。史迪威將軍抓住戰機,命令部隊以最大的速度從瓦魯班南下,向間布山攻擊前進。15日,中國駐印軍攻占高沙坎。經過4個多月的戰鬥,中國駐印軍基本肅清了侵占胡岡河穀的日軍。日軍第18師團餘部被迫退守間布山隘口,企圖利用有利地形再次阻止中國駐印軍南下。
3月28日,中國駐印軍占領拉班,切斷了日軍的退路。新編第22師向間布山發起攻擊,第113團和第5307部隊一部從間布山東側向南迂回,突破緬北的天險山隘,進入莫岡河穀。
3月29日,新編第22師同迂回部隊在夏杜蘇會師。這樣,日軍被中國駐印軍全部逐出胡岡穀地。中國駐印軍打開了通向莫岡河穀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