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M-1岸艦導彈SSM-1岸艦導彈亦稱88式導彈。由海上自衛隊提出,導彈係統主要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和三菱重工公司研製,對海監視雷達、目標跟蹤雷達和中段製導係統由其他公司承擔研製。該型導彈是ASM-1B導彈的改進型。該導彈於1979年開始預研,1982年正式研製,1983~1986年進行技術試驗,1986~1987年進行適應性試驗,1987年在美國進行實彈試驗,從而完成了研製工作。1988年該型導彈具備了全部作戰能力,並開始批量生產與裝備部隊。
1個獨立的SSM-1岸艦導彈作戰單元由6輛目標搜索車、12輛通信中繼車、1輛指揮控製車、4輛射擊指揮車、16輛導彈發射車、16輛導彈裝填車和若幹模擬設備組成。發射車由73型輪式載重車改裝而成,每輛車有6個發射管,上下各3管。
SSM-1導彈主要是在ASM-1B導彈的基礎上改進了動力裝置、控製係統和電子設備。動力裝置由固體火箭發動機換成三菱重工的TJM-2小型單轉離心式渦噴發動機(全重45千克,推力2千牛),並輔以兩台火箭助推器,因此在彈身下腹部增加了發動機的進氣口,射程增大至100~150公裏,導彈的長度增加到5米,發射質量也增加到660千克,戰鬥部重量增加到225千克,提高了殺傷力。係統設計優化,總的零件數才45個。導彈控製係統導彈采用慣導 中段指令修正製導 主動雷達末製導的製導控製方式,將姿態角控製係統(即通過探測導彈飛行方向與目標的角偏差,以修正飛行導彈的航向)改變為位置(質心)控製係統(將飛行途中的3——4個位置預先存儲在彈上計算機內,導彈根據這些數據對照實際地形飛向目標)。對電子設備也進行了較大的改進,在彈體表麵塗有一層等效約為2.5毫米厚的鐵氧體微波吸收塗層,使導彈具有較好的隱形性能,增強了導彈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
SSM-1導彈主要裝備陸上自衛隊,可從海岸或距海岸50~60公裏的內陸由地麵車載發射(每輛發射車裝有6個儲存發射箱,可裝彈6枚,發射速度為1枚/2分鍾,發射準備時間為45分鍾),也可用“阿斯洛克”、“撻鞋人”發射架發射。導彈發射前裝在充滿氮氣的密封發射筒內,發射後折疊和穩定翼自動展開,在飛到海岸線之前,導彈依慣性製導並沿地形自動規避飛行,離開海岸後,作高度為10米的超低空飛行,當末製導雷達捉到目標後,作掠海飛行一直接近目標,然後再以多種方式攻擊目標。該導彈到1990年已裝備228枚,1991~1995年又裝備了240枚。該導彈的研製經費為54.1億日元,每枚價格為1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