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日本ASM-3高超音速反艦導彈(1 / 3)

60多年前,曾經有一支陣容強大聯合艦隊威風凜凜地浮現在西太平洋的海麵上,它是人類海戰史上所有曾主宰一時的海上勢力中,唯一一支由非白種人所建立的艦隊。這支艦隊曾經在太平洋上耀武揚威雄霸一時,但在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中,被實力更為強大的美國海軍徹底殲滅。它就是日本人心中的驕傲與痛處——日本聯合艦隊。二次大戰結束後,昔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開始屈服於美國之下;在自身憲法的規定中,日本是不能擁有軍隊的,而隻能有一支被稱為“自衛隊”的準軍事力量。日本海軍記者伊藤正德在其於20個世紀50、60年代撰寫的《聯合艦隊的覆滅》中這樣說過:“與昔日的聯合艦隊相比,日本海上自衛隊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玩具”。然而曾幾何時。昔日被美國徹底摧毀的日本,在美國的庇護下,很快從廢瓦礫堆中站了起來,再度成為亞洲經濟、科技巨人。不僅如此,其所謂的“自衛隊”的日本武裝力量在人數的限製下,努力朝“質精”的方向發展,加上日本雄厚的工業實力作為後盾,建立了一支裝備堪稱精良、足以稱霸西太平洋的軍事力量。目前就日本海上自衛隊而言,已經是西太平洋地區除了美國海軍以外排名第一的海上力量,其艦艇和戰機的總體實力在全球也名列前茅。無論是裝備質量還是數量都超過周邊的中國、韓國以及台灣地區。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共有各型艦艇163艘,約40萬噸,大中型艦艇數量位居世界第三。其中驅逐艦和護衛艦共58艘,這些艦艇裝備先進,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大部分軍艦是近10多年裝備的新艦,有的艦艇甚至比美國的艦艇還新。潛艇19艘,有最新的“蒼龍”級1艘、“親潮”級9艘、“春潮”級10艘、“汐潮”級2艘(訓練)。這些潛艇均設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89式重型魚雷、“魚叉”式反艦導彈共20枚。飛機330架,其中85%為岸基飛機。岸基飛機中,反潛機158架(P-3c反潛巡邏機100架),各種支援飛機120佘架。日本海上自衛隊固定翼反潛飛機和反潛直升機的配置數量,除美國海軍外。其他國家海軍難以比擬。

日本海上自衛隊艦隊主要擔負海上機動作戰任務,地方隊則擔負近海防禦任務如沿岸防禦、基地警戒、反潛護航、掃雷、後勤補給、裝備維修等。海上機動作戰包括反潛護航、海峽封鎖、保護1000海裏海上交通線、水麵打擊、掃雷布雷等。這些作戰以海上自衛隊為主,其他軍種協同實施。根據本國南北狹長的地理特征以及考慮到未來海上作戰的需要,日本將海上自衛隊的主要作戰兵力相對固定地部署在橫須賀、吳港、佐世保、舞鶴、大湊五大海軍基地和鹿屋、八戶、厚木、岩國、館山和那霸六大航空基地,其中尤以橫須賀和佐世保是兵力部署的重點。日本海軍一半以上的主戰艦艇和3/4的反潛作戰飛機都部署在橫須賀和佐世保基地以及周圍的航空基地內。橫須賀是日本海軍艦艇部隊的指揮中心,設有聯合艦隊司令部、護衛艦隊司令部和潛艇艦隊司令部,同時它也是美國第7艦隊在西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日本首都東京以及橫濱、名古屋等大商港都在橫須賀警備區內,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日本海軍的重點設防區。橫須賀地處日本列島的中部,平時部署兵力,戰時可南北支援和東西機動。日本1000海裏海上航運帶的東側列島屏障,也在橫須賀警備區內。至美國的東南海上航線的反潛護航任務也主要由部署在橫須賀的部隊承擔。佐世保位於對馬海峽的出口處。在佐世保部署重兵力,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戰時控製和封鎖對馬海峽和輕津海峽,同時也是為了確保日本通向東南亞的西南航線的安全。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艇有兩大特色:第一就是全艦采用美式艦艇的設計風格,例如方形的首樓結構、格子桅、美製的艦載武器裝備等。另一個特色就是船齡新,艦艇汰換速度高居世界第一。日本海上自衛隊80%以上的主戰艦艇艦齡都在15年以內,潛艇部隊的潛艇服役達到16年就退役封存,而且每年都新造一定數量的大型水麵作戰艦艇、常規動力潛艇、水雷作戰艦艇或其它新型作戰艦艇,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國海軍中是極為罕見的。這不僅是為了讓日本海自艦隊隨時擁有最新型、狀態最佳的艦艇,也是為了配合日本國內造船業的發展。

扼守海峽的重要性

“海權論”的創始人、美國前海軍學院院長馬漢曾經提出“戰略線中最重要的是涉及到交通運輸的那條線,交通支配戰爭”。因此作為海上交通線的咽喉——海峽,曆來是海洋爭奪的重要內容,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日本是個島國。在海峽的保衛上有著比其他國家更加強列的意識。日本工業產值的73%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城市人口的76%集中在沿海一帶。另外,它還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而資源極端貧乏的國家。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幾乎都要進口,如煉焦煤、鋁和棉花均為100%進口,石油為99.8%,鐵礦石為99.4%,錫為98%,糧食自給率隻有1/3左右。而工業產品如汽車、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等則需要大量向國外推銷,這些進出13貿易大都依賴海上運輸。

此次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穿越的輕津海峽,對於日本有這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海峽東西走向,長約130千米,南北寬18~75千米。海峽中間開闊、兩端狹窄,東端寬約20多千米,西端寬隻有18千米。海峽地形崎嶇不平,東深西淺,西部最淺處1 33米,東部最深處449米。中央水道一般水深200米,最深處521米。海峽橫向海底也是高低懸殊,如從龍飛崎到白神岬間。延伸著兩個突起部分,其間為深度280米、350米、450米的3個海底窪地。日本海同太平洋間海水通過海峽進行交換。日本海中暖流彙集於輕津海峽然後流出。從海峽流出的海流同來自白令海的寒流在外海相遇,使海峽附近不僅有從海中深處帶至表層的營養鹽類。而且有來自熱帶性和寒帶性的浮遊生物,為重要的漁業基地。日本海與太平洋間的重要通道。對馬暖流從日本海東流向太平洋,時速2~4海裏,與千島寒流會合後產生濃霧,影響東部海上活動。此外,該海峽全年不封凍,是日本海北部唯一不凍的海峽。北海道的函館及本州的青森是海峽內的主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