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中國海鷹-2甲艦艦導彈(1 / 1)

為克服原雷達末製導抗幹擾能力差,換裝了紅外導引頭,故又稱“海鷹-2”紅外彈。早在上世紀60年代反艦導彈初期論證階段,錢學森教授就曾提出導彈末段使用雷達製導易被幹擾,應發展紅外製導的意見。之後,由三院紅外激光研究所進行了可行性研究,最終確定采用銻化銦紅外導引頭,並先後研製成功銻化銦紅外導引頭和氟化鎂玻璃罩等設備,隨後通過6次海上試驗完成紅外導引頭樣機試驗,也就是後來的DH係列紅外導引頭的開始。同時,航天三院開始進行海鷹-2紅外彈的總體方案論證,其中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導彈頭部與紅外導引頭的匹配問題,最後,確定為“海鷹-2甲”選擇了更為圓鈍的小球頭外形,這也是海鷹-2甲最明顯的外部特征之一,同時對頭部彈身相應采取了加固措施;紅外導引頭由原定的液氮冷卻改為氣冷;設計了零位回調機構,對光軸相對彈軸的位置進行控製。

1980年9月,海鷹-2甲以6發5中完成定型飛行試驗,1982年,正式定型。爾後,三院技術人員又對海鷹-2甲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即使用了新的更為靈敏的紅外導引頭,改進了調製方式,從而擴大的鎖定範圍;用無線電高度表取代膜盒式氣壓高度表,以降低飛行高度。新的改型在1984年以3發3中通過鑒定性飛行試驗,1985年6月通過定型,定名為“海鷹-2甲B”型。之後又再次改進,新的型號稱為“海鷹-2甲C”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