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是帶有槍架或槍座,能實現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
機槍帶有兩腳架、槍架或槍座,能實施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機槍以殺傷有生目標為主,也可以射擊地麵、水麵或空中的薄壁裝甲目標,或壓製敵火力點。
通常分為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和大口徑機槍。根據裝備對象,又分為野戰機槍、車載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輕機槍裝有兩腳架,重量較輕,攜行方便。
戰鬥射速一般為80~150發/分,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機槍裝有穩固的槍架,射擊精度較好,能長時間連續射擊,戰鬥射速為200~300發/分,有效射程平射為800~1000米,高射為500米。
通用機槍,亦稱兩用機槍,以兩腳架支撐可當輕機槍用,裝在槍架上可當重機槍用。大口徑機槍,口徑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地麵薄壁裝甲目標和火力點。
加特林多管式機關槍——多管式機槍起源於15世紀、16世紀的多管式機槍以及後來的的多管炮。美國著名機械師理查德·傑丹·加特林於1862年發明了手搖式多管重機槍。
加特林把6至10根槍管並列安裝在一個旋轉的圓筒上,手柄每轉動一圈,各槍管依次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動能。一個熟練的射手,每分鍾可發射約400發子彈。
加特林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多管式機關槍,雖然它後來被其它的新型機槍所取代,但它的結構原理至今被作戰飛機和軍艦上的多管速射炮所應用並保留著“加特林機關槍(炮)”的名字。
馬克沁重機槍——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明家。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
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係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
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
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采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